乡村振兴全面起势!莱西农业领军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2月28日讯  店埠胡萝卜经过加工,每年有60%的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莱西大花生加工成休闲食品或深加工成花生蛋白粉、蛋白素肉、花生组织蛋白、冷榨花生油后,摇身一变成为“金豆豆”,不仅畅销国内,还走出国门成为不少世界500强企业的“抢手货”……

莱西农产品群星璀璨,且飘香海内外,是用工业化理念精心经营农业结出的硕果。

多年来,莱西市坚持以多业并举、产业化经营的理念推动了农副食品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莱西市食品产业集聚区被青岛市认定为青岛市重点产业集聚区。2020年全市存量农副食品加工企业255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16.2%;实现产值223.2亿元,税收5.29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6.7%、税收的37.3%。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65家,实现产值200.3亿元,同比增长11.5%。

品牌化助推产品身价倍增

普通韭菜每斤仅卖3—5元,而山后韭菜每斤却卖出68元的“天价”,“品牌化种植让我们的韭菜身价倍增。”山后韭菜基地经理张庆涛高兴地说。

近年来,莱西市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按照“培育品牌、带活产业、富裕农民”的思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管理整治专项检查、“守护舌尖安全”等行动,推广韭菜、鸡蛋“双证制”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强化对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和种养殖农户监管指导,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九联牌”鸡肉系列产品被确定为中国十大农产品出口品牌,注册了“东大寨苹果”“姜格庄草莓”“马连庄甜瓜”等1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了“宝泉花生”“店埠胡萝卜”等3个绿色品牌,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186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6个,青岛市区域公用品牌6个,青岛市知名产品品牌13个。2019年为青岛海军节提供优质淡水鱼食材,荣获“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洋活动保障先进单位”称号。

规模化推进生产节本增效

“去年我种的玉米、小麦全部用的无人机喷药,安全、省事、节本增效。”无人植保机喷洒农药给种植大户赵庶强带来的实惠,至今让他津津乐道,这得益于他种植的规模化。

近年来,莱西市坚持“行政力+市场力”,推广“党组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发挥市镇两级平台公司作用,通过“流转—整理—再流转”,力争实现全镇“一块地”,加快土地资源向效益高地转化。全市耕地面积105.3万亩,规模化经营率达到68.8%。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公司,以镇、村为单位推广大田作物、设施栽培全托或多环节托管模式,推进服务专业化、规模化、高效化,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全市900余家社会化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面积达68万亩次。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项目批量落地,2019年至今,引进新希望六和、中建材智慧农业小镇等一大批农业领军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

六大产业链拓宽农民致富路

没有龙头企业的发展,就没有食品产业的壮大。多年来,莱西市各级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大力扶持培育出了青岛雀巢、九联、万福、佳德、东生、浩丰等一批具有行业或区域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形成了花生、蔬菜、果品、生猪、肉鸡、奶牛等六大产业链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我市拥有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65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7家、青岛市级46家,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二、青岛市第一。

这六大农业产业链条,形成了以“龙头”带动基地,以基地带动农户的“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和“公司+合作联社+农场”的经营模式。现在,莱西全市80%以上的农户被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每年带动农民增加收入30多亿元,人均增收6000多元。

科技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传统热榨技术下,榨完油的花生只能制作成花生粕用作动物饲料,仅卖到2000元一吨左右。而在长寿食品,冷榨结束后的花生,却可以制作成花生蛋白粉,价格达到每吨8000—10000元。青岛长寿食品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低温制取花生蛋白同步提取花生油生产线,提高了花生蛋白、花生油深加工利用水平,为企业发展缠上腾飞的翅膀,成为企业未来的最大增长点。

目前,莱西农副食品加工业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入选青岛市千帆企业11家;近几年先后实施完成了国家、省、青岛市多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计划项目,获得上级科技奖励12项,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0件;有15家企业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年研发新产品60个以上。(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英歌)

责任编辑:刘锟锋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