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集聚各类人才125万人!新增就业175万人!青岛明确“十四五”目标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4日讯 今天下午,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十四五”时期在促进人才聚集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方面的有关目标举措,明确“十四五”期间,计划每年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5万人,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同时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十四五”期间完成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以上(每年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大力度引才:五年引聚各类人才125万人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加快建设创业城市,聚焦“双招双引”等攻势,以打造“四链合一”+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为目标,以构建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为主线,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加快集聚,每年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5万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以市场逻辑促进人才集聚。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更开放、更灵活的人才招引和培育政策,突出加强产业高端紧缺人才招引,制定高端紧缺产业人才地图,实施靶向招引、精准招引。以中介奖励和企业猎聘补贴政策为支撑,整合各类市场资源,促进更多高端紧缺人才聚青创新创业;突出加强优秀青年人才招引,实施新一轮青年人才在青就业创业政策优惠,面向国内(境)外高校毕业生实施大学生见习实习计划、开放实习实训场景,瞄准“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和硕博在校生,出台实施“金种子”人才储备工程;突出加强海外精英人才招引,高水平举办“蓝洽会”“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走近青岛”等活动,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青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促进更多留学回国精英加盟创业城市建设;突出加强市场化人才招引,依托在青创业者和资本机构导入先进技术、集聚要素资源、壮大产业集群,“以才引才”“以资引才”,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人才配置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

以产业导向提升育才能力。加强高端人才培养选拔,以“青岛菁英工程”为牵引,实施顶尖人才奖励资助计划、青岛“未来之星”工程,着力打造产业领军和行业拔尖两支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快发现、培养、储备一批高端人才、“新锐”人才,加强高层次专家梯队建设,全市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专家人才120名以上;提升专技人才能力素质,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继续教育基地等社会力量,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10万名,加强国家、省、市三级博士后平台建设,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5家、新增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个、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0个,集聚博士后研究人员2500人;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强化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学历与技能双元融合发展,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保持3万人以上,着力打造“工匠之城”;加大产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鼓励头部企业面向社会培养紧缺实用人才,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应用型硕博研究生,按成效可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对在校硕博研究生来青在企业实习的,可按每人每月3000元标准给予实习生活补贴,对用人主体引进“金种子”人才,按每人3000至10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培养经费补贴。

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分类评价,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按照“干什么、评什么”的原则,不断提升人才评价的精准性,健全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扩大用人主体评价自主权,加快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扩面提质,稳步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打造“四位一体”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扩大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贯通领域,完善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办法;大力推行人才市场化评价,推广以赛选才、按薪定才、以绩推才等市场化评价,提升人才评价的社会认同度;强化人才奖励激励,建立健全市级人才荣誉制度,探索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研奖励等用于科研人员分配办法,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绩效工资倾斜等分配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围绕打造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实施人才生态优化提升行动,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加快构建一平台、一网络、一窗口、一张卡、一专线等“五个一”的人才服务平台体系,建立“一口受理、并联办理、闭环管理”的办理机制,推行人才服务“网上办”“移动办”和关联事项“一事全办”;推行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突出保障重点项目,在项目落地“第一时间”,主动跟进提供成建制落户、人才招引、医疗保健、子女入学、人才住房、税务金融等服务,对市级“双招双引”重点项目及高端人才项目,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提供定制化服务;推广“政策找人”服务模式、创建“无感”人才服务品牌,探索普惠性人才政策“预兑现”、人才项目资金“预支付”,实现人才服务需求精准匹配、无感办理、智慧分析、征信迭代等常态化“无感”服务功能。

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以上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努力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的就业目标,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吸纳就业的比重,大幅增长新产业、新业态就业人员总量,持续优化就业结构,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方面下功夫。将城镇新增就业、失业率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全市将进一步完善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投资项目与就业联动机制,特别是围绕工业互联网、15个攻势、13个重点产业链,摸清就业需求底数,满足项目用工需求。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预警监测机制,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动态观察和研判就业走势,为宏观决策和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大力发展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就业,在积极培育就业增长新引擎方面求突破。完善支持灵活就业的政策体系,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劳动权益和基本生活保障,鼓励个体经营,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创建灵活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将直播销售、网约配送、社群健康等新就业形态纳入平台,拓宽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促进灵活就业供求精准对接。实施家庭服务业提质扩容计划,扩大服务供给,打造“十亿级”家庭服务业产业链。

强化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在统筹重点群体就业方面见实效。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重中之重,在岗位开发、能力提升、政策设计、资金支持以及服务对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进更多大学生留青聚青。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权益维护,构建覆盖全国的跨区域劳务协作平台体系,引导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落实返乡入乡创业政策。健全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开展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应保尽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利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全面推进创业城市建设,在助力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方面动真章。落实市委关于建设创业城市总体要求,健全创业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运行体系,搭建创业资源集聚平台,升级创业孵化载体,组建创业投融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等联盟,精心组织各类创业推进活动,实现政策聚集、业务联动、信息共享、服务一体,为创业者提供跨界融合的“一链式”服务,有效激发创业带动就业活力。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以上(每年政策性扶持创业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30万人以上。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推进服务均等化、智慧化、专业化方面出实招。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持续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社会求职招聘创业等多方面的需求。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服务模式,打造全市“15分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发布青岛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水平。落实就业信息系统省级集中工作,持续推进流程再造,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和全市通办率达到100%。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利用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政策,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聚焦多方联动,在完善促进就业协调联动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编制实施《青岛市“十四五”促进就业规划》,明确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部署做好“十四五”时期全市就业工作。完善市、区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机制,明确部门责任,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协力推进全市就业工作。发挥好就业目标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标准、强化结果运用,开展就业创业典型评选活动,营造全市上下共同推进就业工作的良好环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