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非严惩不可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魏世忠建议严惩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APP。他提出,有关部门应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常态化巡查各类APP,及时响应人民群众反馈信息,对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APP要严厉惩戒,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APP过度索权、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大多数电信诈骗,都是从个人信息泄露开始的。无论此前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还是250万人脸识别图像泄露事件,都深深刺痛了公众敏感的神经。2018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APP已成为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超85%的受访者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在智能手机普及的背景下,这一数字足以令人心惊。而在一些地方,利用网络非法采集、窃取、贩卖和利用用户信息已形成黑色产业链,因用户信息泄露引发的“精准诈骗”案件明显增多。

而且,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所带来的危害,绝不仅仅是电视诈骗。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比如,当我们谈论想买手机时,很快会收到了某款手机的广告。再比如,最近有调查显示“手机越贵,打车越贵”,还有很多此类“大数据杀熟”。这些都与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紧密相关。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都成为“数字人”。相关平台则利用自己过度采集到的信息,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他们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

随着移动设备功能越来越强大,能够记录包括相册、个人视频、网页浏览历史以及个人通信记录等在内的众多信息。这些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对个人所造成的伤害将是不可逆的。而某些平台还在网络协议中“夹带私货”,将自己过度采集的用户个人信息,转卖给其他人——美其名曰“与第三方共享”。其恶劣程度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对于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问题,已到了非严惩不可的地步。就在3月3日,工信部网站发布消息:2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社会通报了26家存在违规调用麦克风、通讯录、相册等权限APP企业的名单。截至目前,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核查复检,尚有10款APP未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完成整改。工信部依法依规对这10款APP进行下架处理。

早在2018年9月,“个人信息保护法”就被写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第一类项目。今年3月3日下午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郭卫民明确表示,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已开展相关工作,包括制定相关国家标准规范、开展APP违规违法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对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的使用加强管理。

在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移动支付大行其道的当下,个人信息保护已是一项实打实的民生工程。公众盼望这部法规早日出台,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种的APP的规制,防止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防止泄露和滥用,做好充分的保护,切实加强维护公民个人信息权益;另一方面,也要规范个人信息在职能部门和企业的利用,促进各部门、各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社会进步。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