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封面版 | 经略海洋,共圆梦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青岛日报2021年3月9日封面版一

青岛日报2021年3月9日封面版二

全面发力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港口等领域,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经略海洋,共圆梦想

今年2月,筹建五年的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正式在青岛投入使用,这是国内海工“大鳄”中船重工直属的第一家海洋装备研究院。对于一直在海工装备领域有“短板”的青岛而言,这无异于一艘盛装启航的海工装备研发“航母”,昭示着青岛作为我国海洋科研重镇再添彩翼,经略海洋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码。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优势。经略海洋,不仅是对青岛这座海洋城市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自觉选择,更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的殷切期望。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时隔三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激荡着我们在这片蓝色疆土上奋力驰骋。三年来,青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论述及对青岛工作的指示要求,发起经略海洋攻势,海洋产业、海洋港口、海洋科技、对外开放、海洋生态、海洋文化等六场硬仗全面起势,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3.3%。

经略海洋,我们从来没像此刻这样迫切。今年在山东省两会期间,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在参加青岛代表团审议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青岛要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其中一项就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3月5日下午,赵豪志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全体会议,在参加互动交流时再次围绕发展海洋经济进行发言。

海洋生态为我们渲染了城市的底色,海洋科技支撑起我们领跑全球的骄傲,海洋产业铸就了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石。面向“十四五”,青岛把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海洋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这是青岛对总书记赋予的国之重任做出的真切回应,也是青岛昂首挺进世界城市的决心和勇气。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书写蓝色华章,将城市定位在全球更大的视野中,青岛正在开辟更具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空间。

海洋创新策源地:平台云集,人才荟萃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而青岛素来有这样的底气。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最大的优势就是海洋人才和海洋创新能力——全市拥有涉海科研机构26家,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其中不乏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创新平台;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全职在青涉海院士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这三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海洋科研机构云集,海洋人才荟萃,催生了青岛强大的海洋创新能力。2020年8月,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世界海洋科技论坛在线发布海洋科技指数,其中,青岛以93.65的高分位居国内之首;同样在当年8月,《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试评估报告2019-2020》正式出版。报告显示,青岛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和海洋创新两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那些买不来、要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青岛坚持自主研发。在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名单当中,有7个项目(人物)属于涉海项目,青岛占据了3席。其中,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团队主持完成的“近海赤潮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方法”项目,首创了改性黏土治理赤潮的技术与方法,通过将黏土颗粒表面的负电性改为正电性,使改性黏土对赤潮生物的黏附力大幅增加,提高了絮凝效率,在我国近海得到大规模应用,并推广至美国、智利和秘鲁等多个国家,被誉为中国制造的“赤潮灭火器”。

类似的创新成果在青岛不胜枚举。平台集聚的优势,使青岛成为当之无愧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近年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进入快速发展期,拥有目前全球海洋科研领域运算速度最快的P级超级计算机,超算升级项目也已落户;万米级水下滑翔机首次突破水下8000米持续观测世界纪录;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环境适配系统建成。在国家深海基地,以“蛟龙”“海龙”和“潜龙”为代表的系列大洋深潜装备体系在青岛实现了“三龙聚首”;在各个涉海高校、科研院所,“东方红3”、“蓝海101”号、“深海一号”等一批先进科考船入列,增强了我市的深远海探索能力……

而依托海洋创新平台,海洋人才的集聚成为经略海洋的关键。近年来,青岛不断完善驻青海洋青年人才的常态化培养与激励机制,在政策环境、服务扶持、条件提供上发力,吸引人才在青岛创业。在2019年举办的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上,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建平教授签订人才引进协议,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与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浩签订人才聘用协议,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与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邱志军签订创新人才团队入驻协议。三名高端人才全部落户蓝谷,将对我市在海洋气候预测、合成生物学、智能交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智慧能量。

扩大海洋优势,抢占海洋战略制高点。青岛还在加快搭建企业、资本、科研机构等多方互动的海洋科创平台,促进更多高端人才团队和研发成果在青岛集聚,带动应用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突破,在透明海洋、超算中心、蓝色药库等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其中,已筹建三年多时间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近期取得重要进展。中心大融合、大平台的构建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300多项可供转化的科研成果正在这里对接,集聚了中科院13家科研力量的海洋科技“航母”将从古镇口核心区扬帆起航。“预计2021年,这里将建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多学科交叉、科学与技术融合的国际一流创新团队,产生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成果,造就一批国际著名的海洋科技领军人才,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富超介绍说。

海水养殖发源地:厚积薄发,剑指深海

海洋赋予了青岛丰富的海洋资源,彰显了这座宜居城市的海洋特色。

“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817公里,海域面积达12240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多1000平方公里,海域盛产鱼虾贝以及海带、紫菜等,可利用渔业资源达110万吨以上,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赵豪志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细数”青岛的产业优势,首先就提到了青岛的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海洋渔业尤其是育种业,青岛可谓得天独厚。青岛拥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批国字号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在水产养殖方面具有先发优势。过去,青岛是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养殖浪潮主导品种的研发地,引领了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如今,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鱼、贝、藻类海水养殖的首席科学家都在青岛,拥有全国海水养殖的“最强大脑”。

目前,青岛现代渔业持续提升,成功获批全国第一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游弋式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签约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至16处,全市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前不久,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西海岸新区管委、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三方共建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青岛蓝色粮仓建设取得新进展。

从传统水产养殖一步步走向现代海洋渔业,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正在转型升级。水产品是保障菜篮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养殖远远大于捕捞的大背景下,育种业则成为保障水产品产出的重中之重。育种业是一种“总部经济”,可以立足青岛,辐射全国全球。因此,青岛意识到并且也正在努力扩大海洋渔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的前端“育种业”和后端“加工业”,让海洋传统优势更具“比较优势”。

从近海走向深蓝,依海而生的青岛还在做出更多前瞻性的深远海产业布局。在海洋装备领域,青岛正积极争取自然资源部支持,计划协同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和中船、中海油、五矿集团等央企,共同组建中国深远海开发和深海水下装备研究机构,通过在青岛开展深远海技术装备研发,解决关键“卡脖子”技术,实现我国深远海开发技术自主可控。

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青岛正积极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对接,计划建设国家深海基因库,开展深海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着力打造深海微生物采集、保存、研发和产业化的全产业链条,加快提高深海基因资源开发和产业化能力。

深海蕴藏着储量巨大的多金属结核、硫化物、稀土等资源,其中仅多金属结核的储量就有约3万亿吨,价值超4000万亿元。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到2030年将实现深海矿产资源的商业化开采。目前,我国有关部委正在研究启动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重大科技专项,而青岛因其基础研究等先发优势,将成为其中的关键助力。

新兴产业融汇地:后来居上,集群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听取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关于海洋药物研发情况的介绍后指出,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将来是一个重要主攻方向,从陆域到海域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很大的潜力。管华诗说,自己的梦想就是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总书记表示:“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三年来,青岛大力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向海问药,努力把青岛的海洋人才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如今,青岛海洋药物研发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蓝色药库”已形成“聚集开发、梯次产出”的发展态势。

“通过源源不断的药物筛选和项目池补充,根据不同成熟度进行持续不断的梯次开发,项目池候选新药正在持续熟化、孵化,预计今后每年都有望诞生新药临床批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栋华欣喜地说。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是一个例子。近年来,青岛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海洋新兴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海工装备等产业的“短板”,并通过海洋新兴高端项目招引、组建涉海产业联盟及谋划建设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等方式,争取后来居上。

针对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小”的问题,青岛组建招商引资攻坚突击队,大力引进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涉海大项目。2020年,全市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102个,计划总投资2295亿元,其中,200亿元以上项目3个,总投资额、项目数较2019年分别增长46.6%、12.1%。通过招商引资,青岛加快补齐短板,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前不久,青岛联合清华大学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加快推进在青岛组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目前,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已注册成立。清华大学工科是中国的“大哥大”“巨无霸”,与青岛的海洋相结合,毫无疑问将孵化出大量成果,带动更多产业发展。

近日,全球领先的海洋工程解决方案提供商新加坡TUFF海工在青岛正式注册目前国内唯一的子公司“塔福能源有限公司”,随着其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海工项目落地,青岛将成为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全产业链的全球枢纽。

针对“散”的问题,青岛推动组建了山东海洋经济团体、海洋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胶东五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能源融合发展产业联盟等多家涉海产业联盟,聚集涉海单位近300家,联盟内部实现抱团发展。2021年,将探索多家联盟单位进行平台间纵深横向对接、协同创新发展的“跨联盟对接”新局面,构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立足平台思维、生态思维,按照“领军企业+优势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模式,青岛还在谋划建设水产品加工及贸易、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深海装备制造等九大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例如,加快推进总投资600亿元的国信海洋经济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在即墨区打造未来投资、产值均超过千亿元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以即墨区蓝谷药业公司投资43亿元建设的海洋科技谷项目为主体,联合区域内瑞利生物医药、科伦药业等一批生物医药项目,打造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产值过千亿元的海洋生物医药及中药材贸易产业集聚区……这些集聚区的未来产值达百亿级、千亿级,将以领军企业、重点项目为牵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供应链资源集聚,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和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助推青岛海洋产业集群化、专业化发展。

得益于这些谋划和布局,2020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预计增长13.2%,涉海原材料制造业预计增长34.6%,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预计增长6.9%,海洋交通运输业预计增长14%,涉海设备制造业预计增长11.2%。

陆海联动集散地:港城融合,产城共兴

青岛依海而建、依港而兴,港口是青岛巨大的优势之一。

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方面,青岛担当落实、奋勇争先,海洋港口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迅速提升,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据了解,目前青岛港是世界第6大综合性港口,有世界最大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和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6年居全国港口首位。

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青岛不仅仅把港口定位为“运输”功能,而是探索将国际海事法律、海事仲裁、金融保险、产业发展等形成一个有机的联合体,形成较强的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实现航运、贸易、金融要素的产业化集聚、集群化发展。山东港口自组建以来,着力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建设,不断集聚临港产业,积极发展港口金融、贸易等相关业务,助力青岛打造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

截至2020年底,青岛港已开辟海上航线178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我国北方港口第一位,青岛市成功获批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在国际邮轮母港区,青岛同步推进产业导入和区域开发,引进船舶管理、航运保险、航运交易、海事律所等高端航运服务机构,截至目前落地项目36个,投资规模达620亿元。

前不久,山东省港口集团青岛港产城融合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能源储备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举行,当天集中开工14个工程项目,包括能源储备基地项目、液化仓储项目、粮油基地项目、通用码头及集疏运扩能项目、应急救援中心项目等五大类,总投资达141亿元。这些项目涉及集疏运、临港产业、配套设施、仓库堆场等,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董家口港区货物通过能力、能源储备能力和集疏运能力,进一步释放港口的辐射和资源集聚功能,加快建设国家能源储运中心和大宗散货集散中心。

面向未来,青岛正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和航运服务业,打造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为此,青岛加快华能码头二期、大唐码头二期、LNG码头三期、泛亚码头等项目建设,大力拓展原油混兑、矿石保税混配等新业态规模,提升大宗商品交易服务能力。加快国际邮轮母港区开发建设,推动中国(青岛)RCEP国际博览中心、国际航运金融中心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实现港城融合、产城共兴。

产业链条互补区:胶东五市,差异发展

在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港口等领域全面发力的同时,青岛还在谋求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担当火车头的角色。

自去年启动的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为胶东五市加强海洋经济优势互补提供了机遇。首先,胶东五市的合作发展具有广阔基础。胶东五市同处胶东半岛,地缘相接、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具有人口和经济体量的优势。据2019年数据,3200多万胶东人民,在5.2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创造了3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占山东省经济总量的42.2%,占沿黄流域九省份的12.1%。

同时,胶东经济圈面向日韩,是海上丝绸之路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交汇的重要区域,也是沿黄省份对上合组织国家重要出海口。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等在此叠加。

其次,青岛、烟台、威海等胶东五市在海洋经济领域存在着天然的产业链互补效应,并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在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港口物流等领域展开了诸多合作。具体来看,青岛海洋经济在水产育种业、航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具有优势,烟台海洋经济则强在海洋牧场、海洋工程装备与制造、滨海旅游等,威海海洋经济胜在海水养殖、海洋信息和海工装备等……

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框架下,青岛正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和胶东五市海洋特色产业优势,依托组建的山东海洋经济团体联盟、胶东经济圈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联盟等平台载体,推动建立在海水养殖、海工装备、港口物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链协同发展局面,打造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发展模式。

眼下,青岛正积极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正制定《关于加快胶东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布局,谋划推动海洋要素交易中心、胶东半岛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区等项目建设,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强与胶东经济圈兄弟城市的联动,强化海洋领域创新合作、产业链协作,联手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经济示范区,为海洋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日前发布的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青岛要以全球城市网络和海洋城市网络为坐标,深化国际城市战略,突出海洋优势,彰显海洋特色,持续提升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的能级,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战略支撑,并作出了全面部署。

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已经开启,青岛正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铿锵前行,为经略海洋作出更大的贡献,为青岛走向未来提供澎湃的海洋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