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小草莓住上“公寓”,这里面藏着啥致富“门道”?

3月8日,威海经技区泊于镇泊于家村十分热闹,一辆辆载着黑色育苗钵的货车往来不停,村党支部书记王可春急匆匆地跑到草莓大棚旁喊道,“快找几个人手卸车,等这批盆儿到齐,咱就要着手育苗啦。”

按理说草莓要等5月份育苗,怎么现在就开始准备了?“多亏了这小小的育苗钵,把进程提前了一个多月。”王可春兴冲冲地解释,“我们改变了原来地栽育苗的种植模式,用‘花盆’培育草莓苗,能让草莓提前一个多月上市,经过一年的实验,收入翻了一倍,今年要大规模推广。”

听到招呼,大棚里忙活的村民立马跑出来卸车,只听兴奋的话语传到耳边:“您可是专家,说啥准没错。”

这“专家”的称呼可不是调侃,王可春不仅是村党支部书记,还是泊于家村“乡村振兴首席专家”。戴上专家的“帽子”,王可春定下来新的行动方向:“我们的特色农业要做得最大、最好、最先进!”

近年来,泊于家村上下一心向着特色农业使劲,无花果、草莓、高杆月季种植渐成规模,发展越来越好。但王可春还不满足,今年全市样板片区将实现“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全覆盖,要在众多“专家”村里技高一筹,就必须要在“特色”两字上做文章。

前年冬天,王可春去超市买菜,远远看见货架上摆着红彤彤的草莓。“离过年还有一段日子呢,草莓咋这么早上市?”他走过去瞅一眼,倒吸了一口凉气:99元一斤!这是金草莓吗?王可春看着这盒来自丹东的草莓,就好像看到了“金疙瘩”,从商多年的他敏锐嗅到了市场风向:上市越早,利润越大。

如何让草莓早上市成了村“两委”研究的头等大事,但却困难重重:“主要还是因为气候,提前栽种,土壤温度不合适,新苗死亡率高,想过一些方法,但都因为投入太大不了了之。”

带着问题找答案,王可春走访了市农科院、丹东等地,充分调研后摸到了门路:想要抵抗不适宜的环境,就得让根系更发达。

经过几天“头脑风暴”,王可春和村民合计出一个妙招,让草莓苗在盆里长,有了育苗钵这个“小公寓”,保护根茎又能保温,从根本上提高草莓苗的成活率。

去年,第一批13万株草莓苗投入实验,不仅实现了草莓早上市一个月,还有意外收获。“草莓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争水不争肥,结的果更大更甜,跟丹东草莓‘打擂台’都不怯场。”说到这,王可春脸上挂满藏不住的笑意。

实验大获成功,泊于家村上下闯市场的精神头更足了,今年村集体计划育苗200万株,自留80万株,剩下的推广出去,王可春总念叨着,“自己富了不叫富,我既然是乡村振兴的‘专家’,就要让农民的腰包都鼓起来。”

10年前,泊于家村还欠着250万元外债,现在,村集体不仅年收入达200余万元,还能为乡村振兴传授“致富经”。

大棚内,草莓红得鲜艳,几位游客正吃得香甜,夹带着清香的微风拂过,那是幸福的味道。(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艺嘉/文 刘志鹏/图)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