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非药品,包治百病是陷阱!3·15临近,看好这8条消费警示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11日讯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琳琅满目的商品丰富消费市场,但也有少数不法经营者,利用各种手段,设置消费陷阱,误导欺骗消费者。为进一步净化消费环境,促进群众放心消费,市北区消保委特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科学、健康、理性消费。

消费警示一

购物消费需谨慎 谨防“打折”等陷阱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选择证照齐全、有经营资格、信誉良好的商家,不要贪图便宜,在无合法经营手续或流动摊点上消费。同时要理智参与“打折、购物返券、赠送、抽奖、甩卖、积分返利”等宣传方式的促销活动,不要一味追求价格折扣,避免受到促销误导,冲动购物,做出超出消费能力和实际消费需要的购买行为。同时也要警惕商家运用打折方式,变相弱化或免除消费者应该享有的权利。比如“打折商品不退不换”、“打折商品不实行三包”等,对于一些标明“处理品”的商品更谨慎购买。

消费警示二

社区团购细甄别 理性购买勿囤积

社区团购作为新消费模式,价格低廉、送货上门等特点,为居民购物带来便捷。但从事社区团购的经营者形形色色,既有正规的电商平台,也有微商、社交平台,还有一部分个人组织的微信团购群。也因此产生了虚假宣传、假冒伪劣、售后服务差等一系列问题。

消费者在选择前一是要选择信誉良好、售后规范的团购平台;二是要仔细查看供货渠道,关注食品安全;三是要抵制低价诱惑,切勿盲目囤积。四是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谨防大数据杀熟。

消费警示三

保健食品非药品 包治百病是陷阱

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但是,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往往设置陷阱,诱导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大量购买。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的五大套路主要包括:免费赠送模式“引人上钩”、假称公益活动“冒用权威”、失实夸大宣传“现身说法”、主打亲情牌“温情攻势”、治疗效果好“立竿见影”。

广大消费者选择保健食品时要做到“五个警惕”,警惕“药到病除”“权威证明”“专家义诊”“免费服务”“健康讲座”。购买保健食品需注意: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预防疾病,更不能代替药品;保健食品不能代替其他食品;保健食品不是灵丹妙药,别轻信“包治百病”;选购保健食品要选择正规渠道;选购时要认准“蓝帽子”标志,索取并保存好购买凭证。

消费警示四

家庭装修要谨慎 免费装修是噱头

目前,住宅装饰装修市场上一些企业打出了“免费装修”“装修款N年返还”的旗号吸引消费者,在经营者言之凿凿和大张旗鼓的宣传下,不少消费者进行选购。但是签单之后商家往往违背承诺,并以各种说辞进行额外收费,一些经营者甚至“人去楼空”,使消费者蒙受很大的损失。

从维权的实践看,越是不留出合理利润空间,作出超低价、超优惠甚至是“免费”承诺的家装企业,越是易爆雷、易跑路的企业,消费者也最容易血本无归,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大多数装修公司会作出水电工程等“两年质保、五年保修”等承诺,这也是装修行业相对客观的水平。对收费明显低于行业惯例,承诺的免费保修范围过大、项目内容过广及期限过长的,消费者应谨慎作出判断。此外,家装服务施工行业关于原材料的标准已经较为统一,即使家装维修已经过保,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社会化购买服务也完全可以解决维修问题。

消费警示五

外出旅游擦亮眼 合同条款仔细看

节假日期间,外出旅行选择旅行社时,要查看旅行社资质和相关许可证是否齐全,还要考虑到其信誉程度。同时,不要被旅行社之间的“价格战”所迷惑,要理性面对较低报价,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消费纠纷和麻烦。旅游合同不可忽视,签订前要仔细阅读旅行社提供的合同条款,应明确交通工具、住宿标准、购物次数、具体景点、路线及餐饮标准,明确约定双方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缴费后及时索要发票和旅游合同。在旅游景点购物,要货比三家,理智购物,并向经营者索要购物凭证。

消费警示六

网游直播催缴费 充钱容易退款难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游戏、线上直播充斥网络世界,而青少年群体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游戏、直播平台上充值、打赏的主力军,往往未经过家长同意,成千上万的资金就流入商家口袋,等到家长发现,想要退款,却困难重重。

想要为青少年构筑绿色、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需要家长和青少年共同努力。一方面,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上网问题,主动担起把关人的责任,引导孩子文明上网和理性网络消费,对孩子进行网络“防骗”教育。尽量让孩子选择在家里上网,避免因过度限制孩子上网导致孩子私自去外面的网吧。家中电脑要安装相应的防火墙和技术屏蔽软件,防止电脑中毒或孩子浏览不良信息。要妥善保护好手机、银行卡密码等;要教育孩子遇到支付问题先与家长沟通,不随意扫码转账。另一方面,青少年要学会合理规划上网时间,不要做“低头族”,不要做网络游戏的“奴隶”,走出家门,多运动,上网学习、锻炼身体两不误。要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碰到诱导性的信息或弹窗应立即关闭;通过正规渠道下载绿色上网软件过滤不良信息;远离不雅视频平台和低俗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要提高警惕,不随意在网页上输入包括银行账号在内的个人账户和密码;不轻易相信网购退款、中奖信息和兼职信息;抵制打赏、充值、送礼物、买装备等诱导式推销。

消费警示七

盲盒购买勿跟风 切忌沉迷买不停

经营者营销手段众多,有的是通过与明星、综艺节目、网红主播等合作,不停地“刷存在感”;有的是通过玩家分享、讨论、交换等方式,唤起消费者的收藏心理和炫耀心理,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欲望;还有的打造“系列”概念,并设置一个最难获得的 “隐藏款”等进行饥饿营销,抽中概率大都为“百里挑一”。这类营销手段促使很多消费者醉心于享受拆盲盒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惊喜感,引发消费者冲动购买,助长了非理性消费行为。然而实际拿到的产品却存在着如:与宣传不符、质量问题、三无产品、售后服务差等诸多问题,故需广大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群众理性消费,谨防上瘾。

消费警示八

银发消费“诱惑”多 “养老返利”要当心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对于消费方式和消费产品的鉴别能力也在逐步下降,有些不法商家就盯上了老年人群体,实施诈骗。除了保健品的忽悠式销售,还存在着免费旅游、高额回报的存款理财、买房养老新模式等多种形式的诱惑销售行为。在此提醒,老年人缺乏足够的鉴别力,而不法商家恰恰摸准了老年人思维的弱点,作为子女应多多陪伴老人,及时察觉和判断,帮助老人分析和鉴别诈骗行为,提高老人们的防骗意识。而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应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小恩小惠是陷阱。

市北区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交易。同时,还应注意索要和留存发票等购物票据、经营者广告宣传信息等作为事后维权的凭证。当自身合法权益受损时,要及时与经营者沟通协商,在与商家协商中既要勇于行使权利、表达合理诉求、依法进行维权,也要与经营者相互尊重、互谅互让、避免冲动。协商不成的可通过向行业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投诉、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傅春晓)

责任编辑:孙丽荣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