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招两千多人,学校还喊“渴”,青岛教师招聘该如何“破局”?

随着青岛局属学校教师招聘启动,每年例行的“抢老师”大战再次开场。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作为“人才链”中的重要一环,一个好老师所能带动产生的“人才价值”有目共睹。近年来,年年教师招聘都会引起社会关注,有的老师感慨青岛的招聘“难考”,有的学校担心优质老师“难招”,而家长们则对岛城师资“期待值”越来越高,从而让人忍不住探究:这些年,青岛究竟留住了多少教育人才?现行的政策机制是否能助力这座城市在积累优质师资方面扩大“赢面”?

每年招两千多人,学校还喊“渴”

近年来,青岛教师招聘人数一直保持高位,每年招聘2000人左右。去年,市教育局统一发布简章招聘1928人。

近期,2021年全市招聘教师简章密集发布。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招聘涉及普高学科教师、中职专业教师、特教教师、幼儿教师、小学学科教师等38人;市南区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10名,招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幼儿教师36名;市北区所属中小学、幼儿园公开招聘教师107人;李沧区计划招聘教师110人;崂山区公开招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幼儿园教师49人;西海岸新区招聘中小学、职校及幼儿园教师195人;即墨区公开招聘301人……

为何教师岗位缺口这么大?首先与青岛持续推动教育扩优提质,每年都有一批新建改扩建学校有关。今年的市办实事当中,开工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目标就达50所。

新学校需要新教师,退休空出的教师岗位也急需填补。据介绍,因历史原因,青岛教师年龄构成有一段“青黄不接”,“60”后即将退休教师占比较大,因而急需补充新鲜血液。

此外,随着人口数量增长,连续多年新生大于毕业生数量,也是学校“常态化”缺老师的原因之一。“学校扩招,初一多了3个班,好几个老师被调过去做班主任了,换给我们一个代课老师,一个新老师。”有家长告诉记者。“每年教育局都会进行调研,看本片区有多少适龄学生,估算大约需要多少老师,缺口大,招聘就频繁。”一位校长说。不少学校开展项目式教学,需要几个学科的老师合力备一节课。加上生育制度放开二孩政策,女性职工居多的中小学压力不小。学校里,几乎每个老师都身兼数职。音乐老师带社团活动,物理化学老师组织科技比赛……“一旦有人生病,都很难找出人来顶替。”

缺口大,但想当老师依然不容易

虽然每年招聘数量巨大,但想当老师依然不容易。今年部分区市报名录取比例已经超过10:1。

张老师2019年考入青岛一所公办学校任教。她曾参加过济南、潍坊的教师考录,感觉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题型都差不多,笔试一般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和教育基础知识两部分。“想成功过关,两科都要抓。考教师岗位的多是师范类学员,大家专业知识差不多,反而是公共基础知识能拉开差距。”张老师说,考前他们需要搜集报考地区的历史沿革、发展前景等信息,“比方近年来承办了什么重要会议、有哪些非遗、有什么发展思路等,我复习的半年里有一半时间是花在这些资料上。”虽然公共基础知识分值只占30%,但因为对考生来说“太陌生”,有时竟成最大的“拦路虎”。

不过,今年这一现象会有所改变。据了解,往年教师招聘都由山东省人社厅统一组织,2020年山东省下放权限,各县区可以自行组织。但受疫情影响,青岛仍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招聘。2021年,“下放权限”开始落地,一些区市自主组织的招聘灵活性更强了。

即墨市教师招聘计划表上,老师笔试类别是“学科”。也就是说想做语文老师,就考语文教学能力。“这对有教学经验、有学科特长的人来说太好了。”一位考生说,自己揣着教师资格证考了2年,每次都答不完公共基础知识题。今年,终于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的区市岗位。

“会考的不一定会教。”也有校长表示,青岛市统一组织的考试面试前置,考察了说课技能,区市组织没有那么多人力,所以笔试在前,两种测试方式各有利弊,对学校来说,能尽快适应岗位的人才是最迫切需要的。比如西海岸新区职业学校部分紧缺岗位加了“具有相应学科三年及以上教学工作经历”的条件。

吸引名校高材生,还是有难度

近日,深圳中学2020年新入职的教师阵容引发热议:66人当中,硕士39人、博士21人、博士后6人。其中17人毕业于北京大学,16人来自清华大学,同时不乏剑桥、牛津等世界顶尖高校毕业生。更让人关注的是他们的年薪,高达30万元。

其实,青岛也不是没有吸引名校高材生的机会。去年教师招聘,曾有北大、清华毕业生甚至是国外名校毕业生投来简历,但很多学校斟酌再三,仍选择了公费师范生。一位负责招聘的老师介绍,单纯就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来说,高学历或者名校毕业生未必比其他人有优势,有的名校毕业生在说课时就败给了公费师范生。“还有的人才特别优秀,但明显不会在教师这个岗位安心教学。招聘考试在前,距离学生7月毕业还有很长时间,这样的人才往往会同时寻找很多就业机会,择优取之。如果他们违约,也不过是给学校支付500元违约金,但学校那时再去哪里找老师?”招聘负责老师说,青岛的教育行业薪酬没有明显优势,评职称也得一步步走,如果名校人才志不在此,很难留得住。

有校长给记者列举了目前老师的工作强度:以道德与法治老师为例,每周应完成14-16节课的授课任务,一个班一周两节道法课,就意味着这个老师需要教7个班、将近300个孩子。看似重复的工作,要保质保量完成,老师也得开足马力。“我们招聘过名校研究生,重点培养了一年,刚上手,人家就走了,说没想到小学这么累,付出和收入不对等。”一位小学校长说,吃过亏之后,再面对“高层次人才”,学校就变得谨慎很多。

从“点”上寻求政策突破,吸引更多高端名师

虽然教师团比不上“北上广深”的豪华阵容,但凭借区位优势和城市发展的吸引力,青岛师资在山东省的地位无可撼动。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国家公费师范生有超过7成选择在青岛就业。

当然,吸引外省高层次人才,青岛也在寻求“破局”之路。

西海岸新区2019年出台了教育体育人才引进培育的实施意见,明确A类人才可给予总额100万元生活补贴;引进5年内购买新区内商品住房,可享受最高8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按优惠价购买140平人才公寓。B类人才可给予总额50万元生活补贴;引进5年内购买新区内商品住房,可享受最高8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按优惠价购买120平人才公寓。而B类人才对应的是具有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山东省特级教师或省外具有相当层次的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之一的人才;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体育人才。政策落地,效果明显。2020年,西海岸新区引进了全国名师2人,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5人,省教学能手2人。而高薪引进的人才不单纯为了教书育人,更是要带队伍,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西海岸2019年引进的一位齐鲁名校长在学校任教之后,已经从2020年起担任新建学校——峨眉山路小学校长。 其余引进人才也建立起工作室,带领学科老师开启了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从“点”上的突破做起,青岛的教师扩容,期待有量更有质。(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