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出台意见,要走到“聪明城市”前列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大成”。目前,世界人口的一半居住在城市,预计到2050年将有7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如何接纳这么多的人口,如何让人们生活得更好?

幸运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智慧城市。这是一个全新的、高效的、梦幻般的城市治理模式,正在成为城市间竞争的新赛道。

日前,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信息协会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杭州、深圳、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郑州、苏州、东莞、西安位列前十。

青岛未能进入第一阵营,仅排名第35位,与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不相匹配。差距,就是潜力。起步晚了的青岛,正奋起直追。

日前,青岛以市政府名义“顶格”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全面赋能城市发展,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22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达到城市“慧”思考、产业“慧”融合、社会“慧”协同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云脑“一体贯通”,公共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通管”,基层社区“全线联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全面融合”,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全域感知”。

这一重磅意见,清晰勾勒了青岛的“智慧之路”。

1、从备选到必选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经济、资源利用、生活质量、时间成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各地城市管理者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迫切需要研究的议题。

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在重塑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城市的面子和里子。

被赋能的城市变得越来越“聪明”,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变得简单而便捷,“城市病”逐渐被治愈。无论是对于城市管理者,还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言,城市都在变得越来越美好。

当前,智慧城市正成为世界城市发展新的制高点,许多城市明确提出了构建智慧城市的方案,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城市深度融合,实现人民生活更幸福、城市治理更现代、城市运行更智慧、城市发展更安全的需求。

疫情是催化剂。疫情的冲击,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打开了城市智慧化的窗口机遇,因为那些“聪明”的城市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强,经济社会恢复得更快。

建设智慧城市已经不是追求“时尚”,而成为增强抗风险能力、事关生存与发展的“必修课”。

2、差距在哪

其实,青岛很早就开启了“智慧之旅”。

2013年,青岛开始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先后拿到了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等一系列政策和荣誉。2019年12月,青岛市获选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试点。

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还不高。《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行政服务、数字公共服务、数字生活服务四个维度,对2019年度GDP排名前100位的城市数字治理水平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青岛的总指数仅排名第35位,为中等偏上水平。

青岛单项成绩排名最佳的是数字生活服务指数,排在第25位。在这个方面,总排名第一的杭州做得相当棒。

2009年2月,杭州把缴水费业务搬到了支付宝上;2016年,杭州的506路成为全国第一个可以刷支付宝乘坐的公交车,出门不带现金和钱包成为城市生活的常态;2019年,杭州城市大脑从交通“治堵”走向全面“治城”,11个系统48个应用场景已融入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比之下,青岛的城市大脑还在建设中。青岛在《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城市云脑建设,统筹城市云脑顶层设计和总体架构,集约化建设青岛市城市云脑。

青岛的数字公共服务指数,排在第28位,和排名第3的深圳比,差距明显。深圳这座超级大都会,管理着2000多万人口、300多万辆车,在智慧城市建设之前被称做称堵城,其拥堵程度在2014年之前一直位居全国前五。在以数字化为技术基础建立了智慧交管之后,深圳的拥堵程度已经排在30名开外。青岛人口不足千万,拥堵指数却排在第25位。

4个单项指标中,青岛表现最弱的是数字行政服务,位居第65位。

数字行政服务指数第一的杭州,早从2016年就在全国率先实行“最多跑一次”改革,两年后提出打造“移动办事之城”,办事就像网购一样方便。由杭州率先试点并全程参与建设的三省一市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在2019年已实现个人用户和法人的跨省身份认证,用户在任意省(市)完成认证,即可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实现政务服务“全网通办”。

这也是青岛的努力方向,即在“互联网+政务服务”上打造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 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3、“聪不聪明”关键在产业

数字生活服务、数字政府服务、数字公共服务,都是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后面的“+”,是落地应用的延伸。

青岛与数字治理一线城市的差距实际就是智慧产业、数字经济的差距。

杭州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最重要的基础就来源于“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2019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296亿元,同比增长19.4%;增加值3795亿元,同比增长15.1%,占GDP比重24.7%;数字经济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96亿元,同比增长14.8%。自2014年以来,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已经连续21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杭州数字经济的强大,皆因抓住了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契机。诞生于杭州的阿里巴巴,是全球互联网巨头,是杭州数字经济的源头和龙头,不断引领、完善着杭州的数字经济生态。在阿里巴巴的加持下,杭州整座城市已经装上了智慧大脑。目前,杭州的交通、医疗、教育、政府等官方系统,都设立在数字化平台之上。

互联网上半场创造了太多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不可思议,但凡没有诞生过互联网巨头的各省经济龙头城市,几乎都遭受过为何错失了互联网的拷问。

青岛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青岛在数字经济领域不断“补课”,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就,但与杭州等城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截至2019年10月份,青岛大数据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90.7亿元,同比增长约22%。

错过互联网时代,不仅深刻影响了青岛的数字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在数字化城市治理方面,互联网思维也略显不足。

杭州人自己说,自上而下植入的“数字化基因”,离不开杭州一以贯之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杭州政府的互联网思维,更离不开杭州“小政府、大服务”的服务理念。在杭州,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数字治理带来的小美好,杭州健康码与网约车、医疗健康、电子社保、景区预约、养老服务等城市公共服务深度融合,逐渐转变为守护人民健康的“防火墙”。

4、可期的智慧未来

站在互联网下半场的新风口,青岛在智慧城市的新赛道上加速奔跑。

一方面,培育富有活力的数字经济,夯实“底座”。今年,青岛发布《数字青岛2020年行动方案》,在加快发展新一代数字设施、培植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等方面提出20项措施,并提出了相应目标。

《意见》提出,青岛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在培育壮大数据应用生态,搭建开放式行业发展平台,加快发展数字产业以及重点建设特色数字经济园区这四条发展路径。

企业的嗅觉是最敏锐的。早在1998年,海信就成立了海信网络科技公司,主攻智能交通领域。在智慧城市领域,海信的优势已经悄然建立:连续9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占有率第一,已进入147个城市,其中包括直辖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等39个;拥有国内唯一落户于企业的智能交通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全国仅三家)。

在智能交通的基础上,海信乘势而上,成功进入城市云脑及公共安全、智慧应急、智慧建筑、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智慧城市相关领域。

目前,海信正在实施《新基建 全生态 大跨越——青岛智慧城市与高技术产业登顶计划》,打造从家庭到社区到城市的全场景智慧新生活,带动青岛智慧城市和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大发展;以智慧城市为推手,到2025年,销售额突破3000亿元。

除了本土培育外,借助外部资源完善数字经济生态,也成为青岛努力的方向。近年来,青岛先后赴深圳、北京等地,走访对接了华为、京东、腾讯等大数据相关企业机构,寻求在大数据领域的投资与合作。其中山东易华录集团总部、大唐半导体公司、中科院青岛EDA中心、58集团华北区域总部、易瑞电商等大数据相关企业和项目相继落户青岛。

另一方面,提升互联网思维、大服务意识,让数字产业、数字技术赋能城市运营。

针对青岛最短的短板,《意见》中提到,打造协同联动的数字政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青岛市大数据局局长崔卫东说,目前青岛正从提升政府数字化的自身水平,推动数据资源的共享应用,优化政府内部的业务流程,打造一站式的网上服务门户四个方面入手,重点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业务协同问题和服务能力不足问题。

近日,“一事全办”“一业一证”改革在青岛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10个高频服务主题已开通全流程网上办理和双向快递寄送,申请人全程“零跑腿”、一次性即可完成开业前所有证照办理,这背后无疑是多个政府部门通过一体化平台打破“数字壁垒”和“服务孤岛”,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

相信用不了多久,青岛就可以实现:企业和市民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更多的智慧+等待落地。

一座聪明的“未来之城”,正在向我们走来!

作者 | 长亭   策划 | 沈默  编辑 | 疾风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