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后”到“90后”:晒晒日照人首份工资的集体记忆

终于能挣钱了这件事儿,无论在哪个年代总会让人心里闪过一丝独立带来的刺激与兴奋。

毕业季结束,就业季开启,刚进入职场的你拿着人生第一份工资准备怎么花?日前,媒体以日照的“50后”到“90后”为目标人群做了微调查,115名日照市民填写了调查问卷。从调查结果来看,他们对待第一份工资的态度无一不烙下了很深的时代印记。晒晒大家的第一份工资,品味一下不同时代职场新人的集体回忆,或许会让我们对物欲的掌控更加从容,对当下生活更加珍惜。

50后:工资全部交给母亲,补贴家用

采访对象:刘贤山,65岁

工作单位:日照岚山头街道村渔业生产队

第一个月工资:5元

1972年秋天,17岁的刘贤山,拿到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资,虽然只有5元钱,但他心里还是乐开了花。“那天就盼着早收工,早点把工资交给母亲。”

终于捱到了下班时间,刘贤山飞快地跑出了生产队,连在一起上工的父亲都没有等。“一路上哼着小曲,二里多的上坡路也没往日那么累了。”刘贤山回忆道,在路上还摸了几次放钱的口袋。

一进家门,先找到正在做饭的母亲,把5元钱全部交到母亲手里。“母亲很高兴,一个劲儿地说俺家老大也能挣钱了。”

刘贤山家是那个年代的典型代表,兄弟姐妹众多,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他和二弟都到了上高中的年龄,但又都是家里的劳动力,作为家里的老大,刘贤山将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

下学后,刘贤山就跟着父亲在村生产队挣工分。第一年,刘贤山属于小工,干一天的活,挣2.5个工分,一个月下来换算成工资是5元钱。“那个年代,5元钱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重要的经济收入。”刘贤山告诉记者,每天都是在生产队干活或者上船下海,饭在生产队吃或者回家吃,没有其他开销,工资全部交给家里。当时除了想着“养家糊口”减轻父母的负担,没有别的想法。

60后:6角钱粮票给爷爷买了一斤半油条

5.4元一双的棉鞋,给爸妈各买了一双

采访对象:莲娜 58岁

工作单位:日照五莲县饮食服务公司第一饭店

第一个月工资:18元

1978年12月,16岁的莲娜高中毕业后,进入五莲县饮食服务公司第一饭店工作。“那时候买食品都需要粮票,我的具体工作岗位是:卖牌。就是顾客把钱和粮票交给我,我给他们价格对应的形状各异的木板,木板上写着面条、大饼、油条等。”对第一份工作,58岁的莲娜记忆犹新,第一个月的工资更是难忘。“18元钱,感觉自己很富有。”莲娜解释说,“毕竟那时候猪肉才五六毛钱一斤。”

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莲娜先去买了一个香蕉苹果。“特别大,足有8两重,记得是花了5分钱,这是要带回去给爷爷吃的。”莲娜记得很清楚,这个苹果放在宿舍里三四天,每天都能闻到苹果香味,却怎么也不舍得吃,就等休班时带给爷爷。

随后,莲娜又去百货商店买了两双黑色平绒棉鞋。

“5.4元一双,爸妈各一双。”莲娜的母亲当时在五莲管帅医院产科工作,经常站着给产妇接生、做手术。父亲在供销社工作,也需要经常站着。莲娜心疼父母,就给他们每人买了一双舒服暖和在当时很时尚的棉鞋。

在休班回家前,莲娜就给爷爷买了一斤半油条,用了6角钱的粮票。带着满满的孝心,带着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的香蕉苹果、两双鞋、一斤半油条,莲娜从县城骑自行车飞快地赶往六十里外管帅的家。“很兴奋,感觉自己是个大人了。”

70后:40元留作零用,剩下90元攒起来

采访对象:张先生 45岁

工作单位:日照市啤酒厂

第一个月工资:130元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企业大批招工。1995年,20岁的张先生通过招工成为日照市啤酒厂的车间工人,主要生产八方啤酒。

张先生清楚地记得自己拿的第一份工资:“130元,这是第一份工作也是第一次拿到工资,还有点小激动。”

说到如何花费这笔钱,张先生说:“留了40元做生活费,剩下90元钱都攒起来了。那时候馒头一毛钱一个,一份菜也是几角钱,在吃、住上没有大的开支。”张先生想了想又解释说,因为单位提供员工宿舍,所以没有房租,单位也有食堂,还发餐票。二哥在城里安了家,可以随时骑自行车去蹭饭。

张先生是家里的老小,几乎没有家庭负担。他挣的工资都自己留着,不用像哥哥姐姐那样上交。

“买了8盘流行歌曲磁带,是当时最大的一笔支出。”第一个月的工资除了买了自己心爱的流行歌曲磁带外,张先生没有其他大的花销。

张先生记得,和他同时进厂的同事,有人买了衣服,有人逛了歌厅,还有人买了小霸王游戏机。

“那时候工资很少,不过终于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用再伸手向家里要钱,那种成就感是很难用钱来衡量的。”张先生说。

80后:一半还房贷,一半留作生活费

采访对象:宋刚 39岁

工作单位:日照市国企

第一个月工资:1200元

2006年11月,宋刚实习期结束,正式成为日照市一家国企的职工。

实习期间,父母为宋刚买了房子,但是一直是父母还房贷。宋刚转正后,第一个月就从父母手里接过了还房贷的重任。

“其实也没有多少,就给父母600元,还剩下600元当生活费。”宋刚告诉记者,房贷每月2000元,自己还600元,剩下的还是父母还。父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别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有点生活压力。

“我感觉这样挺好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宋刚说,每个月生活费600元也过得去,偶尔会捉襟见肘。自己住在单位宿舍,省下了房租,水电费也是象征性的交。第一个月的费用主要用在添置生活物品、请客吃饭、买衣服上。

宋刚受父亲的影响,一直有记账的习惯。打开宋刚的账本,2006年12月记账单上面清楚的记着第一个月工资的去向。

12月6日买水壶等日用品100元;

12月10日买电磁炉150元;

12月15日羊毛衫一件260元;

12月16日请客吃饭100元;

12月17日,水果25元,租书10元,出租车7元,电话卡,50元。

……

“之前是实习期没敢大量购置生活物品,转正后,工作定了下来,第一个月购买的物品有点多,入不敷出,又和父母要了300元,父母给打过来500元。”宋刚笑着挠挠了头,“不过随着自己工资的上涨,房贷早就自己还了,而且也已经还清了。”

90后:出国旅游,爸妈资助占了大头

采访对象:李晓晨 27岁

工作单位:驻日照省属国

第一个月工资:3000元

2016年6月,23岁的李晓晨大学毕业后,考进了驻日照的一家省属国企。实习期过后,李晓晨的第一个月工资打到卡上是3000元。

国庆假期第一天,她和朋友就坐上了飞往英国的飞机,开启了为期6天的英国游。“这既是一场延迟的毕业游,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补偿。”李晓晨告诉记者,毕业前夕很多大学同学出去旅游,自己在家备考,当时就有个打算考上后要好好出去玩玩。正好有朋友在英国上学要毕业了,她邀请我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就敲定了这趟旅游。“第一个月的工资就花在这趟旅游里了,妈妈还资助了3万元。”李晓晨和朋友在曼彻斯特玩了2天,朋友的毕业典礼结束后,又去伦敦玩了2天。“具体花哪了记得不是太清楚了,应该除了飞机票,费用主要用在了购物、游玩和住宿了。”李晓晨只记得自己买了一双心仪已久国内无货的潮鞋,约2000元左右。给妈妈买了一个名牌包大约4000元,还有父亲一条腰带大约1000元,其他的都记不清楚了,“不过3万多元是花的没剩多少了。”

李晓晨家境富裕,高中时,父母已经给买好了房子,上班第一个月父母又给买了车,没有任何经济负担,工资都是自己用,父母还会自助点。“我同龄的同学、朋友很多上大学时,家里已经给买好了房子,上班后父母就给买了车,可以说没有任何经济负担。身边女同事、同学第一个月的工资更多的是用在化妆品、衣服、手机上。我喜欢旅游,在这方面的支出多一些。”(全媒体记者 王娟)

(文中部分采访人员为化名)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