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1年4月9日2版
盐碱地上蝶变出现代化“幸福小区”
城阳区西后楼社区发展经济惠民生、繁荣文化提内涵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要进村就得走这条泥路,自行车不能骑,只能推着走。很多村民的自行车上得带着铁钩子,不时得刮刮车轮上的泥。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低矮的平房,居住环境也不好。”4月7日,在城阳区流亭街道西后楼社区的村史馆,59岁的社区居民纪燕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
西后楼曾是一个小渔村,盐碱地里长不出庄稼,村民只能将打上来的鱼换钱、换粮食,有时还得靠外庄的亲戚接济蔬菜。“娘啊娘,你好狠心,把俺嫁到后楼村,挑担水压断筋,石头瓦碴硌脚心。”这句顺口溜映衬了西后楼当时的窘境。虽然村里的几届“两委”班子都在努力改变落后的面貌,发展养虾、养牛等产业,但起色不大。
转机发生在2004年10月,西后楼新一届“两委”班子上任。随后,经过“两委”班子反复商议并走访群众,在2005年制定了村庄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任务。村里通过土地、厂房租赁,先后吸引了外资、个体等企业100多家,发展起农业、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那时的集体经济收入从几十万元提高至千万元,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2008年起,西后楼开始实施旧村改造,建设了27栋宽敞明亮的安置楼,每户至少分到了两套楼房。现在,走在小区里,楼房间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幸福广场”上,老人正带着小孩嬉戏。就在小区的中间位置,还配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幼儿园。
社区集体经济发展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民生支出。西后楼对本社区的入园幼儿实行入园费、服装费和“一餐两点”费全免,为初中生免费配备校车,老人到了60岁可以每月领补贴,为社区参保人群全部投保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险;本社区居民花100块钱就可在设备齐全的健身中心健身一年;成立了青岛市首个社区大病救助基金,目前基金池达150万元,已为社区居民提供大病救助资金30余万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西后楼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全合说,社区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建立起夕阳红志愿队、新市民志愿队、巾帼志愿队、红色种子志愿队、“5号有约”爱心志愿队、法律维权服务队、文艺宣传服务队和爱心志愿服务队等。如今,社区参加志愿服务的居民达300余人,家家户户都有志愿者。
纪燕就是社区志愿服务的一面旗帜。纪燕一家四世同堂,她本人是“5号有约”巾帼志愿者,经常上门照料独居、生病的老人;丈夫是书法志愿者,过年就给居民写福字;93岁的母亲和80岁的婆婆都是夕阳红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儿子是爱心志愿者,经常义务献血;儿媳妇为社区孩子免费辅导功课;上幼儿园的小孙女也从小跟着参加公益活动……一大家子于2019年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赶上好时代,过上了让人羡慕的日子,就想着做点公益,让生活更阳光。我快60岁了,老觉着像四十来岁,有劲、有奔头。”纪燕说,她现在是社区老年学校的负责人,学校里有98位老人,早上八点半开始唱红歌,做保健操、广播体操,戴着红袖标巡逻执勤是每天的日常。
去年,西后楼社区集体可支配资金达到1173万元,人均年收入21000元。中国足球学院青岛分院等大项目在社区附近布局。着眼今后的发展,王全合说:“老百姓信任咱,咱得心里装着老百姓。今后社区还计划建设工业高层楼宇,布局养老、医疗等项目,让社区的经济再上一个台阶,让老百姓的日子比蜜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伟 通讯员 王作岩 徐婷)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