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 乡村不是城市的“背面”,也不仅是一种“补充”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14日讯  乡村不是城市的“背面”,也不仅仅是一种补充。把乡村作为超大城市的稀缺资源,作为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这是上海谋划乡村振兴工作的基本定位。上海是如何走出一条与超大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今日,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走进浦东新区川沙新镇连民村、惠南镇海沈村、清美集团张家桥基地进行专题调研。

南靠迪士尼度假区、西临张江科学城,东接浦东国际机场,然而,处于这样一个“金三角”之中的浦东川沙新镇,曾经也面临着和大多数乡村一样的“转型之痛”。为响应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战略号召,2016年,连民村聚焦特色民宿产业,开始打造“宿游村”,上海第一家正式挂牌的民宿即诞生于此。民宿产业的发展不仅直接提高了农民财产性收入,还带动了就业和精品农业的发展,吸引了一批优秀农业合作社扎根连民。如今,这里稻田、河流、花海、村落,组成了一座生态宜居的自然村庄。

连民村对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探索尝试,是沪郊基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缩影。郊区和乡村面积占上海陆域总面积的85%左右,“三农”工作在上海发展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我们明显感受到,上海的乡村,并不是城市的一种‘补充’,上海明确提出要将乡村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高举高打,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正在纳入‘人民城市’建设的范畴通盘考虑。”专业实训干部兰大彭说。

惠南镇海沈村,是自行车奥运冠军钟天使的家乡。记者看到,围绕骑行文化,村里设置了五彩斑斓的骑行道、奥运冠军陈列室等,而乡村创客空间则成了轨道交通16号线惠南东站的一座地标。在这里,坐着地铁来寻梦成为现实,骑着自行车来探索成为习惯。以骑促旅、以旅兴农、以农兴文、以文兴产,打造“沪乡文化”主题村、“自行车运动”特色村和“乡村创客”集聚村,催化着农旅融合发展。

“背靠国际大都市,利用自然乡村肌理、优质农产品等优势,上海的农村正在不断增强乡土自信,也正吸引更多年轻人、创业者‘回归田野’,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专业实训干部李玉海说,“我们认识到,在一定意义上,乡村振兴绝不是只追求单一的农业经济振兴,更不是延续简单的工业化思维,其本质是乡村现代化,是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重构。”

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农业科创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在清美集团张家桥基地,记者看到,菜农点点与平台连接的手机,显示屏上就能显示出基地不同温室中不同地块的温度、湿度、菜苗长势。这里“机器换人”的程度也比较高。农机手说,收菜是蔬菜种植中人工成本最高的部分之一。比如一亩鸡毛菜需要6个工人采收8小时左右,不过用上自动采收机后,2个工人配合,大约一个小时就能完成采收,效率大大提升。记者了解到,清美各蔬菜基地的机械化率已经超过90%,仅蔬菜采收机一项,也有好几种,如鸡毛菜等收割时不用留根,菠菜等却要连根收割……所以,基地仍在根据不同品种研发新的机械工具。

无论是“机器换人”,还是“无人农场”,背后都是数字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乡村的土地、空间等,需要通过更灵活的要素流动予以盘活,提升其自身能级,而乡村存量的盘活,对于城市而言,又是至为宝贵的发展增量。这两方面的辩证关系,即是上海乡村之于城市特殊‘战略意义’的题中之义。”专业实训干部刘立佳说。

当下,围绕乡村振兴,上海正筹谋凸显经济、生态、美学“三个价值”,优化新城、镇域、乡村“三个空间”,并要求认清空间稳定、地位凸显、功能复合“三个趋势”,从而塑造超大城市乡村的别样风景。 结合本次专题调研,专业实训干部表示,将继续学习上海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推进青岛乡村振兴工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胡相洋/文  通讯员 赵维鹏/图)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