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创建全球最大数据库,为痛风治疗“定制”方案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16日讯 对于沿海城市青岛来说,痛风患者并不少见。但鲜为人知的是,作为慢性全身性疾病,痛风不仅会导致关节剧烈疼痛、畸形,还会诱发和加重慢性肾衰、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放眼全国,痛风患者的数量也正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尤其是18岁以下青少年患病率急剧攀升,可以说,痛风已成为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新生常见病。而与痛风患病率增加相对应的,是我国痛风认识程度不够,临床误诊、误治率高,治疗依从性差及致残、致死率高等现状。

获得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痛风病精准诊疗体系的创建及应用”项目,就是要破解痛风诊疗难题。该项目针对痛风大数据贫乏、智能诊疗缺乏、精准诊疗匮乏等亟待解决的痛风临床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实现了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再到临床精准诊疗的转化,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

项目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山瑞福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和青岛中科慧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第一完成人为山东省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青岛大学代谢病研究院院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代谢性疾病科主任李长贵。

从事痛风诊疗多年,李长贵发现,我国痛风诊断缺少基于个体数据的诊断规范。“由于发病史较短,所以我国对于痛风的诊疗标准和用药指导都是‘舶来品’,主要借鉴了欧美的临床经验,这其实并不规范。”他说。例如,对于欧美人群来说,别嘌呤醇可显著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浓度,治疗痛风可谓物美价廉;但在中国,有近20%的人群携带一种与发生别嘌呤醇超敏反应密切相关的基因,严重的话可能致死。

建立符合国人体质的痛风诊疗标准迫在眉睫。经过多年积累,李长贵牵头创建了全球最大的痛风样本库和数据库。目前,该数据库涵盖了70万余分痛风患者病例,包含了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及痛风患者详细动态临床诊疗信息,随着就诊患者的增多,数据库还在动态更新。在此基础上,李长贵首次发现了多个国人痛风易感基因,并受中华医学会委托撰写了全国首个基于中国人循证医学证据的痛风诊疗指南。

有了诊断标准,更要有精准诊疗体系。数据库的建立就为痛风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在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王飞跃“平行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诊疗系统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5000余例痛风患者结构化电子病历数据及诊 疗知识进行了学习和分析,由此构建了痛风医疗大数据中心和痛风诊疗系统“数据模型”, 创建了虚实互动、平行执行的痛风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记者看到了这套诊疗系统。该诊疗系统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组合创新,能够自主收集并智能分析病例数据,完成特征提取、病理推断及诊疗推荐,“定制”一套诊疗方案,用药种类、药量、用药时长等信息都精准到每个个体,真正实现了痛风的精准治疗;在这套系统的辅助下,能为医生提供规范诊疗方案和详实决策依据,使医生能够迅速了解病人的详细情况,并在经验的辅佐下给出最终治疗方案。

李长贵介绍,目前该系统自主诊断准确率可达95%,与医生团队治疗方案符合率达90%,后期还可通过系统与医学专家的互动反馈,实现系统诊疗知识的不断更新与诊疗模型的持续优化,不断提高系统的准确率。该系统显著提高了诊疗效率,加强了病人的健康管理,为痛风病的精准高效诊疗开辟了新的路径。

据悉,目前全国已经有153家医院应用了这套系统,累计诊疗痛风患者超10余万人次。据反馈,使用该系统诊疗后,相关患者药物依从性从24%升至66%,尿酸达标率从20%升至45%,平均痛风发作频率也从每年2到3次降至每年1次以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文/图)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