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袖舞起来,日子“唱”起来:湘东社区老年豫剧团义演近百场

上周五上午,在湘潭路街道湘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三楼,一场特殊的演出正在这里进行。尽管舞台没有经过太多布置,但演员们却是一丝不苟,从精致的“俊扮”到凤披霞冠的行头,再到有板有眼的唱腔。台下三十多位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不少人还在打拍子跟着“哼唱”。这正是湘东社区老年豫剧团一次普通义演的场面,在湘东社区的支持下,从2018年成立至今,这样的义演他们已经进行了近百场。对于青岛人来说,豫剧多少有些陌生,但对生活在河南及其周边县市的人来说,豫剧却是家喻户晓、从小听到大的家乡戏。湘东老年豫剧团的三十多位成员,多是来自这个区域,对于他们来说,豫剧不仅仅是爱好,更是对乡音的一种记忆以及他们对于社会的回报。

成立

从打游击到正规军

说起剧团的成立,“资深团员”李友元告诉记者,具体哪天成立的恐怕谁都记不清了,“最早就是几个喜欢豫剧的老乡,凑在一起在中山公园、李村公园这些露天的地方,大家一起唱两句,后来爱好者越聚越多。 ”今年已经74岁的李友元,在剧团里负责二胡,据他介绍,剧团的发起人叫薛玉堂,也是现在剧团的团长,不过这几天正好有事去外地,没来排练。李友元戏称剧团里的很多“角儿”都是早年在公园演出时发掘而来。比如唱老旦的侯爱莲,就是在公园演出的时候加入剧团的。“我老家是河南周口,老远就听着有人在唱豫剧,一下子就被乡音吸引住了,立刻就要了联系方式。 ”侯爱莲回忆,起初只是当观众,每场演出都会去听,后来慢慢跟着老师也唱两句,就成了团里的主力。

时间到了2018年,湘东社区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辖区内有几个豫剧戏迷经常凑在一起排练演出,就在党群服务中心的三楼,专门为他们提供了宽敞的场地,方便他们排练和演出,这也就有了现在的“湘东老年豫剧团”。从那以后剧团每周两次都会召集团员在这里排练,这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 “有这样一个地方,甭管外面刮风下雨,大家都能安心唱戏,而且有了‘名号’也更有归属感,算是给喜欢豫剧的戏迷们找到了一个‘家’。 ”李友元告诉记者。

演出

娱乐自己更回馈社会

采访前,记者坐在台下,认真听了一次豫剧。台上的这出戏叫《劝女婿》,说的是身为皇后的丈母娘调解驸马和公主家庭矛盾的故事。扮演皇后的演员叫翟秀梅,今年已经66岁,虽然听不太懂她的唱词,但还是能被她婉转的曲调所感染。唱到动情处,甚至还能看到眼里有泪花在闪动。 “我是真的喜欢豫剧,首先就是唱腔好听。 ”翟秀梅说,和京剧那种字正腔圆的唱腔相比,豫剧则要“平易近人”许多,更多的转音,让豫剧更像是戏曲里面的 “流行歌曲”。但要想唱好这些腔调,需要演员反复地练习。经常为了唱好一句词,翟秀梅会把自己关在洗手间里,练上几个小时。而除了唱腔,豫剧的故事也总是能打动人。翟秀梅说自己有两个女儿,都已经成家,自己生活中也得扮演丈母娘的角色。 “《劝女婿》这出戏一来是劝儿女要孝顺,二来是劝长辈们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帮理不帮亲。 ”

后台

一份老有所乐的小事业

听完一出《劝女婿》,记者“潜入”后台。这时的李友元正手拿节目单,脚不点地地忙着“调度”,下一个该谁上场,谁要做准备,都在他的指挥之下。李友元说剧团虽说是自发形成的,但运作起来也得像个样子。从成立之后,剧团有了“名号”,各种演出就没间断过。 “豫剧不止是河南流行,和河南接壤的很多县市受方言影响,都喜欢豫剧。 ”忙里偷闲,李友元还不忘给记者普及豫剧的知识。青岛这几年吸引了很多外地新市民的加入,也让豫剧在青岛的群众基础,变得越来越广泛。大伙有需求,他们就尽量满足。几乎每个星期,湘东老年豫剧团都会安排演出。“要么在这里,要么去社区,还有中山公园、海泊河公园、李村公园这样的露天场地,都是免费的义演。 ”李友元告诉记者。

别看只是戏迷们凑在一起 “玩儿票”,有演出就得有各种杂事。 “就拿排练来说,得有人发通知,有人组织。还有这节目单,谁唱什么、怎么排序都有讲究。 ”李友元说,不同曲目声调高低不同,安排乱了,负责乐器的老师要频繁调音,会加重他们的负担,所以尽量把音调相同的曲目排在一起,类似这样的杂事和正规剧团相比一点都不少。不过虽然忙,李友元还是用“老有所乐”来形容,年轻时候是中学老师,操心了一辈子,到老了能为自己的爱好忙活,也能给社会发挥余热,这恐怕是湘东老年豫剧团三十多位成员共同的心态。

心声

是爱好 更是家乡的味道

就像老年人无法理解年轻人对偶像的崇拜,恐怕很多年轻人也无法理解老年人对于戏曲的爱好。 60岁的于玉芝老家济宁,打年轻的时候豫剧就在她心里扎了根。 “做饭的时候唱、下地干活的时候唱,心情不好的时候唱悲伤的调,高兴的时候就唱欢快的调,算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于玉芝的老伴都说她是一个被耽误的豫剧戏曲演员,“以前都是偷着唱,因为过去大家都觉得唱戏不是正经人该干的事儿,现在国家提倡传统文化,终于能放开嗓子唱。 ”于玉芝不仅在舞台上唱给大家听,还经常在虚拟世界里和网友 “约战”。“全民K歌、QQ音乐这些音乐平台我都会上去和他们比一比。 ”大家一起定个曲目,把自己唱的内容上传,由系统来评分,得分高的就是擂主,于玉芝说很多孩子的嗓音都不如她,她特别有成就感。

和于玉芝的成就感不同,侯爱莲对豫剧的喜爱更多是来对于家乡的一种情怀。 30多年前来到青岛,家乡的记忆本已经非常淡薄,但公园里豫剧的乡音一下子把她拉回了几十年前。 “乡音难改、乡情难忘、乡味难舍,豫剧算得上是对家乡怀念的一个载体。侯爱莲告诉记者。

豫剧小知识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豫剧

“可以说全国除了京剧,最受欢迎的就是豫剧。”说起豫剧的历史李友元表现得有些自豪。据他介绍豫剧是以河南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和河南接壤的很多县市的方言都和河南话接近,这些地方也都是豫剧的‘根据地’。”摊开一张地图你会发现,除了山东和河南接壤之外,山西、湖北、河北、陕西、安徽都有区域和河南接壤,再加上河南本身就是人口大省,这也直接导致在全国各地豫剧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李友元告诉记者,自从湘东老年豫剧团成立两年多,他们在青岛各地已经举办了几百场的义演,听众保守估计也超过了万人。

青岛人听得懂豫剧吗?

采访过程中,记者在台下也认真听了湘东老年豫剧团多位“名角儿”的表演,作为一名青岛人,别看平时交流时基本能听懂河南方言,配上曲调的豫剧却是一句也听不懂。在台下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多位观众,能听懂的也仅限河南方言区域的观众。不过这并不耽误观众们对台上表演的喜爱。“调子好听,也能看个热闹。”一位地道的青岛本地观众告诉记者。李友元说下一步,为了让更多人接受豫剧,在每个选段演出前,他们也会考虑对内容进行简单地介绍,帮助大家了解。(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鹏)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