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出口20多国!即墨大信街道潘家屯村走出“合作社+农场+农户”发展路子

搭上合作社“便车”,蔬菜出口20多国

即墨大信街道潘家屯村走出“合作社+农场+农户”发展路子

上百个蔬菜大棚错落排开,棚内西芹、甘蓝、白菜等蔬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而在另一侧的大田里,30多名村民正进行调沟起垄、蔬菜移栽、地膜覆盖等作业。随着气温转暖,连日来,即墨大信街道潘家屯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一派忙碌景象。

潘家屯村高标准农田鸟瞰图。

“合作社将大棚建在家门口,对我们来说,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从栽种、管理到采收,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比自己种地更有保障。”正在进行土地覆膜的菜农姜文胜说。以前,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姜文胜的收入主要靠家里的几亩口粮地,由于不懂技术、没有销路,土地产出效益低。

潘家屯村位于即墨西北部,村里没有一家工业企业,是典型的农业村,小农户单打独斗,村民增收成了难题。为摆脱现状,带动村庄产业发展,村庄党支部经过商议考察,决定“筑巢引凤”,通过改造大田,招引大型农业企业,对村内土地资源集中利用,带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2015年春天,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开始在大田修建机井、铺盖水网,不到一年时间,8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完成。便利的灌溉设施特别适合蔬菜种植,当年秋天,家庭农场农业项目就主动找上门,与村庄共同成立青岛厚丰源蔬菜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场+农户”发展模式。“农田改造前,每亩400元没人种,如今每亩土地一年的流转金就让村民增收1000元。”潘家屯村党支部书记潘友全说。

合作社成立后,成立农技推广站,每年组织2次农技培训,聘请高等院校农技专家为周边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村民既可以在农场工作,也可以自己搞大棚种植,再将蔬菜卖给合作社。五年时间里,在街道社区、村庄的共同支持下,农场累计流转土地800余亩,带动周边村庄200余人就近就业,农场固定工人年收入超过4万元。2020年,该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农场。

“农场采用规范化、精细化、无害化种植,供应多品种应季蔬菜,经过加工、分选、包装、储存后出口,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北美、中东等20多个国家。”叶隆盛家庭农场负责人韩振波说,有了销售渠道,农场再与农户签订合同,统一收购蔬菜、粮食。由于销路好、价格较高,极大带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就连周围村庄的种植户也纷纷找上门。

如今,搭上合作社的“便车”,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尝试自己种植大棚蔬菜,张远胜便是其中之一。“以前种植大田蔬菜多是本地批发,销路不畅,价格也上不去。现在,种植的蔬菜直接被合作社收购后出口,价格翻番,种菜的劲头更足了。明年,我打算再盖两间大棚,种植白菜。”张远胜说。

“今年,我们还计划对村西侧的1000亩农田进行改造,继续发展大棚蔬菜产业,让更多村民过上好日子。”提起下一步打算,潘友全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通讯员 胡宝鑫 文/图)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