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前后的海边人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1日讯 万事俱备,只待“开海”!9月1日中午12时,历时4个月的伏季休渔期将结束。8月31日,观海新闻记者走访沙子口码头和南姜码头,看到百余艘大小渔船犹如即将出征的“战船”,整齐排列在港口。渔民们往各自的船上补冰、加油,检查渔网、缆绳,利用最后的“24小时”,做着出海前最后的准备。

清晨6点

提前上船准备物资

“早在几天前,我们就已经把船检修好了,如今鱼筐、水桶也都快收拾完了,等着加好冰、加好油,码头一声令下,我们就可以出海了。”清晨6点,沙子口码头,50岁的船长老崔刚刚吃完早饭,馒头、大头菜、咸菜,他和水手们的早餐通常很简单。

老崔老家是城阳河套,他17岁开始出海,已经有33年的“渔龄”了。8月下旬,在船主的召唤下,老崔回到沙子口码头,为9月1日的出海收鱼做准备。而提前一周的渔船“蜗居”生活,也能对出海捕鱼有一个最充分的准备。

“现在天气还是很热,我和几个伙计都起床很早,趁着凉快早点吃饭,早点开始一天的工作。”往往天空还没有露出鱼肚白,老崔便起身走出了他的小“卧室”,他的“卧室”长不足2米、宽不足1米,在船舱内的一侧,看着更像是一个储藏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完早饭,在需要补充物资的情况下,老崔会和船上的水手们一起,走出码头,来到沙子口的街市上,购置回一些馒头、面条、大头菜、土豆以及咸菜等。“我们每顿都开火做饭,吃得不错,在家也是吃这些。”老崔说,采购食品一般会买三四天的量,而出海前的最后一次大采购,则要备足一周的粮食,虽然出海一次可能只有一天到两天,但“防患于未然”是这位老船长的“出海信条”。

上午9点

冲刷鱼筐期待丰收

上午9点,朝阳照进了沙子口码头,记者看到近百艘渔船整齐有序地在此处停靠,悬挂在桅杆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岸边渔村的映衬下,形成一幅绝美的渔家画卷。

“这1000多个筐子,都要冲刷好了排列起来,到时候装鱼虾用的。”老崔用水冲刷着鱼筐,几名水手将鱼筐整齐摞到甲板上。在这些鱼筐的一侧则是一些水桶。记者看到,这些水桶里装满了消毒水,在进行清洁处理。老崔告诉记者,所有的准备工作眼下几乎全都完成,收尾的步骤之一就是将盛海鲜的箩筐和水桶摆放到甲板上,用来盛海水的水桶不能放得“偏沉”,如果遇到降雨可能会造成船体一侧不稳。

“准备了这么多筐与桶,也不知道今年的收成能咋样,去年出去一天能运回三四万斤海鲜,希望今年也是个丰收季。”老崔告诉记者,他们的船是收鱼船,也叫购运船,通常出海10至20个小时“搜寻猎物”,距离多在100海里左右,在海上与大型捕捞作业船接头,然后收购海鲜,再将海鲜运回码头。岛城市民在沙子口常买的海鲜,例如黄花鱼、鼓眼鱼、舌头鱼、鲅鱼、螃蟹、虾虎、八带等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运回来的。

下午2点

加冰补网查漏补缺

下午2点,在距离沙子口码头不远的南姜码头,渔民们也在进行出海前最后的忙碌。几个渔民将手中一张张渔网整理成行,整齐地摆放在渔船上,静待出海。“要出海了,我们要进行最后的查漏补缺,将渔网与缆绳检查一遍。”一名渔民的妻子正坐在甲板上,为即将出海的丈夫修补渔网。观海新闻记者了解到,在近海捕捞鱼类方面,尤其要看修补网具的要求,几张网不仅要合在一起,还要特意在大网上安上几个小布袋式小网,这样鱼触网后,便不容易逃脱。

一名渔民的妻子在船上修补渔网。

观海新闻记者看到,南姜码头这个小渔港集中了沙子口绝大多数的小型船只,船只以木船为主。“休渔4个月,泡在海水里的木船需要吊上岸,我们对破损腐烂的木头进行更换,之后再用腻子填缝,这样才不至于漏水,然后船只外面需要再刷漆,做到多重防水保险。”渔民老曲告诉记者,做好这些准备后,在保证渔船安全出行的情况下,大家还会对发动机进行一次仔细的检查。在做完船体和发动机的修理和检查之后,老曲则开始检查缆绳,之后是将放在船舱和家中的渔网拿到太阳底下修补和晾晒。“这些都完成后,在出行之前,还会在船上准备一些冰块,通常一天装一趟,装300斤的冰块就足够。”老曲说完,花45元钱从冷库销售商那里买了冰块,放在了船上的冰柜中。虽然冰柜没法通电,但渔民也都会通过它来保存冰块。

一个个冰块被扔上渔船。

“我们码头一般是凌晨出船下午回岸,或者晚上出船凌晨回岸。”老曲告诉观海新闻记者,南姜码头是近海捕鱼,与沙子口码头的远海打鱼收鱼有所不同,他们主要捕捞一些小海鲜,例如八带、乌贼、螃蟹、老板鱼等。

晚上9点

养足精神静待出海

吃过晚饭,老崔和船上的水手们聊了会天,9点多便催着他们早点休息。“我们船是6个人一起出发,除了我这个船长,还有一个‘大车’,主要负责船上的机械与发动机,其余的都是水手。”老崔告诉记者,前几天晚上,无聊时大家会喝点酒、聊聊天,然后再睡觉。而今出海在即,老崔一点也不敢怠慢,他嘱咐所有人都不准喝酒,保证出海时有一个良好的精神头。

说罢,老崔在自己床上铺了一张小凉席,并在旁边的桌子上点上了蚊香。记者看到,经过一周的“积累”,放蚊香的桌面上已经落了一层灰。“最近晚上睡觉都要点蚊香或者用蚊帐,蚊子真是太多了。但是一旦出了海,这些蚊香就用不着了,海上根本没蚊子。”老崔说道。4个月的休渔期让他们厌倦了等待,虽然很多渔民在休渔期间会去修船厂与工地打打零工,但对于渔民来说,大海才是他们向往的地方,出海捕鱼已经成为了一种基因,扎根在了他们的身体里。(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博文)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1日讯  9月1日,长达4个月的休渔期结束,各类本地海鲜即将大量上市。“这段时间,海鲜种类不多,除了壳类海鲜和冰冻以及养殖的部分鱼类,螃蟹成了海鲜的主角。”小港海鲜市场内一家摊位的商贩高先生说,螃蟹的“主角”地位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大量的各种新鲜海捕鱼虾将在几天后让摊位丰富起来。

探访

螃蟹成了海鲜“主角”

8月31日上午,观海新闻记者走访了我市小港、团岛等几处海鲜市场,发现螃蟹摊位目前占据了大半个海鲜市场。根据大小、品质不同,螃蟹价格在每斤20元到80元之间不等。“10多天前的螃蟹都是南方运来的养殖螃蟹,8月20日开始,部分区域就可以进行螃蟹捕捞,所以近几天也有本地的海捕螃蟹上市。”团岛市场内一家摊位老板说,本地螃蟹价格要比南方螃蟹贵一些,但品质好,本地人认这种螃蟹。

市场上的螃蟹多来自南方

观海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海鲜摊位上,除了螃蟹,冰冻的鲅鱼、鲳鱼、黑头、刀鱼、石斑鱼、黄花鱼等种类也不少,也有一些新鲜的鲈鱼、牙片鱼、舌头鱼等养殖鱼类。另外,蛤蜊、海螺、海蛎子、扇贝、蛏子等壳类海鲜也有充足的供应量。“要吃新鲜的海鲜,虾多是养殖的青虾和竹节虾,鲍鱼也是养殖的,偶尔有些新鲜的鲈鱼、黑头等海捕鱼到货,都是船上钓的,量小,很抢手。”小港海鲜市场内一名商贩说。

海鲜商贩们介绍,在休渔期间,海鲜价格有小幅上涨,但是与往年价格相比也基本持平,目前蛤蜊和海蛎子价格在15元两斤左右。预计开海后,目前摊位上这些海鲜价格会有所回落,而新鲜的本地海捕海鲜可能会持续一小段涨价,然后降下来。

海鲜市场静待“本地货”

“现在市场内的海鲜,有一部分是南方运过来的,今年受疫情影响,进口的海鲜少。”小港海鲜市场内的商贩高先生说,今年夏天的海鲜市场其实并不活跃,总体算是有些沉寂,其实从本地市民的消费也能看出来,平日也就海螺、蛤蜊、扇贝和海蛎子这些壳类海鲜卖得好一些。“本地人都知道,这些多是产自本地或周边城市,所以有亲近感。”

“一般开海后的头一批海鲜也很少流入市场,多数让去码头的市民、饭店等截流了,预计四五天后,市场上就有大量供应了。”高先生说,立虾、虾虎、对虾、小杂鱼、鳗鱼、鲈鱼、鲅鱼、螃蟹、八带、墨鱼、黑头等青岛近海捕捞的这些“本地货”上市后,市场上就会热闹起来。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开海了,不过新鲜的时令海鲜也是有规律的,按照正常规律,螃蟹要卖到中秋节后,鲅鱼也差不多能到10月下旬,其他本地海鲜一直到冬天不断,吃货们可以好好享受了。

政策

伏季休渔成效明显

伏季休渔是依据《渔业法》设立的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制度。自1995年实施以来,已成为我国辐射范围最大、影响程度最深、国际评价最高的管理举措。休渔近年来,个别渔民在休渔期违规偷捕,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渔业资源的破坏。今年,市海洋发展局强化休渔期执法工作,落实监管措施,强化海查陆处,实施海岸联动,全方位打击偷捕行为,休渔取得明显成效。

自5月1日休渔以来,我市3733艘应休渔船均已指定泊位停靠休渔,全市各项休渔执法监管工作按原定方案要求有序实施。“我们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安排专人对海上渔船动态情况进行监控并实时通报,为海上巡航的执法船队实施精准快速打击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会同公安等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渔港、渔船停泊点、农贸市场、水产品市场以及早夜市、路边摊点的执法巡查力度。着重加强对海上的巡航检查,对重点港湾实施封湾堵口,渔民伺机偷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市海洋发展局今年还探索建立休渔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众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对违反伏季休渔管理规定或者使用禁用渔具从事非法捕捞经查证属实的,根据案情给予举报人奖励。这一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共同监督休渔违法违规行为,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延伸

无人机紧盯重点海域偷渔

在今年的伏休管理工作中,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按照“政府领导、部门监督、属地管理”原则,健全管理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创新管理方法,完善工作措施,强化执法监督,确保全区伏休秩序稳定。

严格落实伏休渔船停靠港制度。按照“船进港、网封存、人上岸、证集中”要求,组织调度新区1461艘在册应休渔船于5月1日12时前全部返港休渔。针对因渔港环境治理导致陆地网具无法存放的现状,积极对接相关单位,制作钢丝铅封对辖区应休渔船网具进行了封存。加大渔港码头巡查力度。以琅琊港、杨家洼、宅科、积米崖、黄岛等5个固定检查点为中心,辐射周边码头、港口开展不间断、高频次巡查,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查。

执法船开展交叉执法。海上4艘渔政执法船驻守重点海域,进行交叉巡航执法检查;同时租用2条民用渔船开展协助执法,对全区海域实施全覆盖、拉网式巡航检查。无人机空中重点监控。空中借助无人机等信息化手段对重点海域进行监控,全区形成了海陆空立体化、全方位伏休监管体系。强化联防联控机制。成立由渔业、公安边防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组,严厉打击渔获物在装卸、运输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前移防控关口,加大管控力度,持续推动各项管控措施落地落实,推进伏休管理各项工作任务有序开展。(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孙启孟 刘海龙 摄影 杨博文)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