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能够改变城市?来雕塑馆“2021中国青岛公共艺术展”找答案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25日讯 艺术能够影响甚至改变城市吗?4月24日,在青岛市雕塑馆开展的“构建美好家园——2021中国青岛公共艺术展”上,将写生课堂搬进展厅的孩子们热切地寻找自己喜欢的作品和视角;艺术家们随时随地耐心解答参观者的提问,满足他们对于艺术创作的各种好奇心……这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与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推出的展览表明,艺术已经在从城市的公共艺术空间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而这个“五一”,你所向往的艺术生活或许就在雕塑馆那些激发想像力的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中。

40余位艺术家展现作品的公共性和在地性

展览邀请了来自全国的40余位优秀青年艺术家参展,展出作品近70件,涵盖雕塑、装置等艺术形式。它们呈现了艺术家立足于环境与自然的公共艺术创作,这也正是这些作品在普通观赏者眼中的趣味之处。

将山石与明清座椅拼接在一处,制造中国传统审美的意境,这是来自陕西省雕塑院的孙路阳从古画中汲取的灵感,这件名为《岁月》的雕塑呈现出古典园林的气质。此前他还曾在秦岭的溪流之中选取鹅卵石,用于创作。他表示,更倾向于大地艺术的创作呈现,作品并不是用来过度表现雕塑家个人强烈的个性符号,而是完全融入周遭的自然山水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流连在青岛的东部海岸,浪涌间时隐时现的礁石激发孙路阳的灵感,如果能以礁石作为作品的情境,一定会有更多创作的可能性和互动性。

参展作品中,绝大多数创作都在试图探寻艺术创作的在地性,它与当地的自然、历史、人之间的交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罗幻的《通路》尤其让观者感受到这一点,艺术家制造了一条穿越感的人形通道,看得出,通道两头的人物形象不同,一边是现代人的身形,另一边则是取自古代汉俑的轮廓,这件作品曾经落地甘肃民勤县的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可以想像,在漫卷的黄沙中,穿行其中的参观者感受头顶撒下的漫长微光,在这条封闭长廊中似乎正在穿越历史深处……“雕塑不需要特别多解释什么,在与它的交互体验中,自然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去影响你。”罗幻讲述自己的创作,正是基于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当地两山相夹的独特风貌和历史故事,在作品中得以表露,而它自然而然会激发观者去思考。

展览现场,罗幻还有一件作品《同舟》入展,据说,这件作品正是年初他参加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的首次公共艺术作品征集,基于青岛地域特点进行创作获得一等奖的作品。“艺术家现在肯定不能只在一个工作室或者网络空间里去完成构思,你要走到场所环境和历史里面去,把你的理念和环境相结合,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罗幻说。

尽管展览所呈现的艺术创作都是小件的“样稿”,绝大多数都未曾在现实环境中落地呈现,却依然激发参观者想像它们存在于自己身边的样貌。艺术家刘宇航的作品《亘古之舟》便呈现了一种视觉的张力和建筑感。而卡通造型的牛与舟状的牛角,既是象征性的文化意象,同时也具有年轻人更益于接受的时尚趣味。

公共艺术品质是一座城市发展成熟的标志

包括刘宇航在内的诸多不止一次来到青岛的青年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这座城市日益提升的艺术品质。单从市雕塑馆来看,这些年在这里展出的艺术创作的品质,公众的欣赏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目睹了雕塑馆周末来参观的孩子们的热情后,刘宇航说,美育对于一座城市的影响是长远的,相信这些孩子将来势必会将他们获得的美的培育成果再度回馈给城市,所以,美的熏陶,这是一项利在后世的长远规划。

青岛市雕塑馆执行馆长叶东炜认为,立于公共区域的作品,一旦落成,便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如果作品丑陋,它所形成的“视觉污染”将会长久存在,会严重影响整个区域的品质。而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则能起到提升城市空间温度和气质的作用,是城市的财富、思想,也是一座城市发展成熟的标志。

她说,青岛市雕塑馆正致力于打造一个平台,引入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让他们参与到青岛的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中来,让他们的作品能够有机会在青岛落地生根。同时也给青岛的城市管理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性,拓宽他们的思路。希望随着青岛城市的发展,公共艺术能如春风化雨般生长于城市的空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精神状态和审美。

“广场、公园、街角、建筑立面.......,当艺术在一座城市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它便与城市、与城市的人真正建立起了关联,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那个时候,整个城市将化身为一个巨大的露天美术馆,我们也为自己构建了一座美好家园,公共艺术就此实现了它的转换。”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3日,“五一”假期正常免费开馆,观众须全程佩戴口罩参观。(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文 王雷/图)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