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17年!患有精神疾病的“阿单”在青岛好人帮助下与家人团聚

5月2日,从江苏赶到青岛的小伙子张前程,如愿和寻找了17年的妈妈相聚。患有精神疾病的妈妈刘昭蓉,2004年从江苏沛县的家中出走,2013年流浪至青岛,被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救助后,住进了青岛优抚医院。8年来,市救助服务中心一直通过各种手段来帮助刘昭蓉寻找家人。今年4月,好消息传来,刘昭蓉的DNA信息和公安数据库中的一组信息比对成功。5月4日,刘昭蓉参加了儿子张前程的婚礼,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救助】

医护人员亲切称她“阿单”

2013年,有市民报警称,一小区里有一个女人在大喊大叫,疑似精神有问题。民警和市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赶到了现场。“当时她的精神状态非常不稳定,问她什么都不说,身上又脏又臭。”市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无法提供自己的名字和家庭地址,经过暂时救助之后,人被移交到了青岛优抚医院。优抚医院的医生肖俊告诉记者,她的病情属于“精神分裂症”,需要一直服药。在这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病情逐渐稳定,能和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她告诉我们她叫‘单凤娇’,家里有老公,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对于家庭住址,一会儿说是来自江苏,一会儿又说来自四川。”优抚医院五病区护士长高静静告诉记者,而有关她什么时候开始流浪,怎么来到了青岛,她说自己什么都不记得。

有了名字,寻亲似乎就有了一丝希望,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立刻去走失人员数据库比对,同时也到公安机关寻求帮忙,在户籍系统中进行查找。但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单凤娇和她的情况相符,“我们那时候就感觉,单凤娇应该不是她真实的名字。”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没办法,“单凤娇”只能在优抚医院住了下来。时间长了,医护人员亲切地称呼她“阿单”,对于这样的称呼她似乎也很喜欢。

2018年,根据青岛的相关政策,市救助服务中心帮助“单凤娇”办理了户籍,并且为她申请了医保。这时的“单凤娇”在救助服务中心登记的名字还是“无名氏”。因为落户需要名字,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会根据被救助人员的一些特点来帮他们起个新名字,就这样,“张彩凤”成了她身份证上的新名字。“张彩凤”在优抚医院一住就是8年,刚住进来的时候才47公斤,现在身体都有点发福,已经是70公斤。”高静静告诉记者,从一日三餐到日常治疗,再到洗澡理发,都是由医护人员来帮她做。

【寻亲】

各方努力终于帮她找到家

有了新名字还有了医保,“张彩凤”的状态似乎还不错,但在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看来,这可不是救助服务的结束。“从2013年到现在,我们的领导都已经换了三任,但帮‘张彩凤’找家这件事,一直都没停。”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的胡齐国告诉记者,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张彩凤”的信息放到网上去比对。2016年,DNA技术开始在民政系统的寻亲工作中运用,救助服务中心也是第一时间采集和上传了她的相关DNA数据。

而在另一个城市,“张彩凤”的儿子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找妈妈。1990年出生的张前程,妈妈走丢时才13岁。“妈妈走丢了,全家都出动开始找,那时觉得她不会走远,就在家周边的县市找。贴过寻人启事,还到处找人打听,但始终没有妈妈的任何消息。”张前程告诉记者。“妹妹会在各种寻亲网站发寻人启事,几乎每天都在看各种网上寻亲线索。”2018年事情有了转机,张前程通过爸爸提供的线索,找到了妈妈远在四川的老家,见到了姥姥、姥爷,还有小姨。在当地,公安机关采集了姥姥、姥爷的DNA信息,并上传到了数据库。在此之后,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比对,终于在今年4月底,妈妈找到了。

对于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张彩凤”的身世之谜也就此揭开,原来她的真名叫做刘昭蓉,祖籍四川,后来嫁到了江苏沛县,这也是她一会儿说自己是江苏人,一会儿说自己是四川人的原因。“寻亲的过程就像双方在一片黑暗中摸索,没有方向,甚至都看不到希望,但大家都在努力,双方肯定有相遇的那一天。”救助服务中心的孙静告诉记者。

接到青岛警方的电话,张前程本想立刻动身来青岛,可不巧的是爸爸又摔伤住院需要人照顾,认亲的日期只能推迟。4月30日,爸爸办理了出院手续,5月1日张前程便连夜开车上路,5月2日凌晨3点到达青岛。张前程说本来他不打算在假期里给大家添麻烦,按照计划是要在五一假期之后再来,现在临时改变计划,一方面是想早点见到妈妈,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5月4日是我的婚礼,我想让妈妈来参加。”张前程说不想让妈妈错过自己人生中的这件大事。

【相认】

母子相见美好已经在路上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和妈妈分别18年的主人公,用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唤醒了有精神疾病的妈妈。为了也能有这样一个团圆的结局,优抚医院帮刘昭蓉好好梳洗打扮了一番,而且专门安排一间病房来帮助母子相认。“一下子出现在她面前,会不会对她刺激太大。”进门之前,张前程甚至还表达了这样的担心,但是看得出他也非常紧张。

“我今年30岁,但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一直都说我52岁。”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刘昭蓉似乎一直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在她心里,儿子和女儿还是六七岁的小孩子。护理人员告诉她女儿有了孩子,她现在已经做了姥姥,刘昭蓉的眼中有些迷茫,“不可能,她还那么小,怎么会有孩子。”护士和医生告诉她已经在这里住了8年,刘昭蓉也觉得不可思议,“我记得这里的花开过4次,应该只过了4年。”所以当张前程站到自己母亲面前时,所有人想象中母子相见的感人场面并没有上演。刘昭蓉一直不肯承认眼前这个小伙子是自己的儿子。张前程说出了爸爸、姥姥、姥爷、小姨的名字,刘昭蓉都记得,但就是把他当做陌生人。情急之下张前程拨通了妹妹和小姨的微信视频,依然没唤醒妈妈的记忆。“小伙子长得挺周正,但真不是我儿子。”刘昭蓉拒绝和儿子握一下手,更别说医护人员提议让他们母子拥抱一下。张前程有些着急,“这就是我妈,她的样子我记得。”肖俊医生告诉他别着急,回到家,在熟悉的环境里慢慢交流,会帮助妈妈慢慢接受。

就在这个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张前程和妈妈下楼,准备和大家拍张合影的时候,妈妈突然抓起了他的手,引来大家的惊呼,整个拍照的过程,母子俩的手始终牵在一起。肖俊说,亲情血缘的联系,很多时候是疾病都没办法切断的。

走到楼下,刘昭蓉突然牵起了儿子的手。

就在带着妈妈准备上车的时候,一直表现还算冷静的张前程终于绷不住,转身朝着优抚医院的医护人员、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有进行DNA采集和比对的警察跪下,一边磕头一边说谢谢。工作人员急忙扶起他时,张前程已经是泣不成声。

找到妈妈,张前程下跪感谢青岛好人。

/ 延伸 /

婚礼上儿子拉着妈妈的手

回到家,妈妈有没有记起以前的事?长途奔波,妈妈的状态还好吗?5月4日的婚礼,妈妈有没有到场?在张前程接妈妈回家之后,记者和市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一直牵挂着他和妈妈。5月5日下午,记者通过微信和张前程取得了联系。

微信中,张前程再次对青岛所有帮助过妈妈的人表示了感谢。“妈妈回家状态一直很好,开始对以往的事情有了一些记忆。妈妈和爸爸坐在一起聊天,期间还主动关心起了爸爸手上的一处小伤口。”

而说起5月4日的婚礼,张前程也表示特别顺利。从他发来的一段婚礼现场视频里,记者看到刘昭蓉和丈夫、新郎新娘等人一起,向舞台下的来宾鞠躬致谢,这时作为新郎的张前程也没忘拉着妈妈的手。张前程接妈妈回家的那天,优抚医院的医护人员曾用“双喜临门”来祝福他,但对他来说,有妈妈参加的婚礼才是最完美的。

/ 幕后 /

希望更多的“阿单”回家

望着张前程载着刘昭蓉回家的车逐渐离开,优抚医院的医护人员和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似乎都不愿离开。护士长高静静说,类似于刘昭蓉这样的病人,病房里还有3个,她希望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结局。

而来自于市救助服务中心的孙静说,帮助流浪人员寻亲,一直是他们的工作之一。而这几年,有了高科技的协助,寻亲的成功率也大大提高。例如2020年,新寻亲登记33人,成功帮助31人找到了家。孙静告诉记者,在他们日常工作中,有时会遇到类似刘昭蓉这样智力残疾、精神障碍的流浪乞讨人员。这些人无法提供身份信息,就需要通过多种手段为他们寻找亲人。以前都是靠着名字、口音这样一些基本手段,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让寻亲效率大大提高了。遇到无法获取身份信息的流浪人员,除了上传DNA进行比对之外,还可以通过上传照片的方式进行人脸比对。孙静特别提到了民政部下属的“全国救助寻亲网”,救助服务中心在救助的时候,遇到身份不明人员会把照片上传到这里。如果家里有人走失,亲属可以去这个网站上传照片,进行比对。(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鹏)

责任编辑:孙丽荣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