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 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到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参观学习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14日讯 为学习同济大学在校地合作方面的先进经验,日前,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来到同济大学嘉定校区,通过参观地震工程馆、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基地、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探讨利用同济大学学科资源优势助力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更多可能。

同济大学地震工程馆作为中国地震工程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除了拥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外,还有国际一流的地震工程研究系统。研究方向主要是震后可恢复功能的土木和基础设施工程、重大建筑工程抗震防灾、长大桥梁结构抗震防灾、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长大隧道结构与深水基础抗震防灾、大型能源设施抗震防灾等。实验室工作人员热情地向专业实训干部介绍了实验室的创建背景和发展成就。

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是我国第一座汽车整车风洞,包括两座汽车整车风洞——气动声学风洞、热环境风洞,一个汽车造型、加工和设备维护中心,以及一个能用于模拟发动机高原低温起动的冷启动仓。工作人员介绍,汽车风洞中巨大的人造风,可模拟各种行车环境中遇到的空气阻力、噪声、热力学状态,以及天气环境甚至太阳辐射等,用以测试样车的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损失的动力,为设计更加节能、美观的汽车提供条件。

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位于嘉定校区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基地,是同济大学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基地,也是校企双方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部署的重要举措。这一测评基地集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测试与评价于一体,为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研发提供重要支撑。

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交通设施使用和系统运行基础数据采集处理、测试分析、仿真实验的平台,拥有中国第一个8自由度运动系统、封闭驾驶舱、先进的图像融合校正系统的国际一流驾驶模拟器。开展的前沿探索和科技创新项目,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了科技储备。

座谈中,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临时党总支副书记陈智海,与同济大学工程与产业研究院、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等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并表达了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意愿。

同济大学与青岛渊源有自,其历史渊源始于1914年。当年11月,因战乱而停办的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又称“德华大学”)30多名土木科师生,来到上海,被同济大学的前身——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所接纳,同济大学为此在工科内增设“土木科”。近年来,同济大学与青岛市的合作领域在不断拓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与能源工程、轨道与城市交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学科深度参与并服务于青岛市社会经济发展,在青岛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海洋与地质、青岛中德生态园、胶东机场、青岛国际邮轮母港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与海尔集团、中车四方、青岛啤酒、青岛海信等青岛名企也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毕业于同济大学,本次又在同济大学专业实训的干部毕敬平,来自青岛动车小镇投资公司的专业实训干部纪铮表示:“在前期重点合作内容取得显著进展的基础上,将充分利用在上海实训的机会,在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基于青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其产业发展需求,树牢‘项目是一切发展基础’的理念,推动同济大学相关学科在青岛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助推双方在更多领域开展深层次互利合作,为‘项目落地年’作出贡献。”(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胡相洋 文/图)

责任编辑:管佳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