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水下设备的“耳朵和嘴巴”,青岛售出第一件国产声学释放器

打破国外垄断,自主研发水下设备的“耳朵和嘴巴”

青岛售出国产声学释放器“第一单” 

日前,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成果转化公司青岛泰戈菲斯海洋装备股份公司交付了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订单”,售出了公司生产的第一件国产声学释放器。目前,国内只有青岛泰戈菲斯实现了该海洋装备的产业化,这也意味着该订单是我国国产声学释放器市场的“第一单”。

青岛泰戈菲斯总经理崔波用“战战兢兢”来形容3年来的产业化之路,而最终实现“第一单”的突破,对他而言则意味着“对产品的质量充满信心、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曾几何时,国产高精尖海洋设备即使研发出来了,涉海高校院所往往也不敢使用,而中国海洋大学这一举足轻重的订单,实现了该海洋装备“有货无市”的突破。

“声学释放器最初主要应用在海洋工程领域,随着海洋科考等活动的兴起,则成为保障多种海洋仪器设备实现布放和回收的必要装备。” 崔波介绍说,该装备主要由水面甲板单元和水下声学释放单元两部分构成,前者可在科考船上对水下声学释放单元进行控制和状态显示,而后者通过接收指令完成脱锚,实现对水下潜标系统等海洋装备的上浮和回收。

据了解,水声通信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进行水下远程信息传输的有效技术手段。在水面以上,无线电通信是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但在水中,即使功率大如雷达的无线电系统,其传输距离也难以超过几十米。相比而言,声波在水中传播距离远、能量损失小,采用水声学原理研制的声学释放器,在海洋中最远可以传输12公里。

“声学释放器最核心的部件是收发合置换能器,一收一发,相当于人的耳朵和嘴巴,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可靠性、通信速率和通信距离。” 青岛泰戈菲斯的“技术支持”来自海仪所,后者近年来致力于海洋装备国产化、“卡脖子”技术方向突破。海仪所所长郑轶介绍说,他们有感于国外对类似产品的禁运政策,研发伊始就立志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通过创新性地使用国产元件进行变通替代,解决了远距离水声通信、低功耗、可靠性等多项关键技术,其性能参数均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技术取得突破后,海仪所联合青岛大荣时代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青岛泰戈菲斯产业化公司。“多年来,声学释放器市场基本被美国和法国的品牌垄断,我们生产的国产设备一度处于‘求人免费使用’的境地,产业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崔波说,声学释放器本身价格就较高,在实际使用中搭载着各种昂贵的海洋设备,出于使用习惯、可靠性等因素考量,国内涉海高校院所往往会优选国外设备。

如此看来,中国海洋大学的“订单”显得难能可贵,而这也并非是一次“冲动”的选择。3年来,青岛泰戈菲斯生产的国产声学释放器历经上百次试验、改进,2020年下半年经过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项目试用,初步反馈结果“有口皆碑”,这让不仅看重设备指标而且强调实际应用的国内高校院所看到了希望。据了解,海大购置的国产声学释放器将于今年随“东方红3”科考船出海使用,通过布放和回收将进一步验证和改进该设备的可靠性。

“从求着高校院所免费使用、不断改进,到正式售卖出第一单,我们对产品的质量充满了自信。” 崔波说,他们更对未来充满期待,不仅仅是因为卖出了一件产品,而是因为国产海洋装备“使用-反馈-改进”的生态圈正在逐步建立,国产自主知识产权海洋装备占据越来越多市场份额的梦想将不再遥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