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公交出行越来越方便舒适。 加快发展城市内部“微交通”。
交通畅,然后百业兴。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烟台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无论是和城市发展的战略要求相比还是和国内外同类城市相比,烟台在立体交通的建设上还有较大的差距,联系外部的“大交通”以及城市内部的“微交通”,都存在不少“短板”和“瓶颈”。
在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关键期,“先行官”必须大胆迈步。专家学者建议,要借助轨道交通建立综合交通体系,破解市内交通由于地理条件带来的瓶颈。城市外部联通上,要前瞻性地构建海陆空港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尽快融入城市圈。还要加强内外交通方式衔接,让一张系统化、立体化、智能化的交通网直线拉升城市能级。
向内破瓶颈 交通体系应从单一迈向综合
烟台是一个典型的“条带型”滨海城市,道路资源天然不均衡:下辖的牟平区、高新区、莱山区、芝罘区、开发区及蓬莱区六个区沿海岸线由东向西一字排开,难以形成环状的路网结构。同时,烟台南北纵深小,没有一条物理层面上的城市快速路。近年来虽然市区交通不断完善,也打通了很多穿山隧道,建设了多座跨河桥梁,但仍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烟台交通的带状结构,中心城区的快速高效交通尚未完全建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区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突出。
怎么办?“不管从建设交通强国角度,从城市高质量发展角度,还是从中心城市建设和城市群发展的需求来看,都有必要加快建设轨道交通。”鲁东大学教授刘良忠说,烟台在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落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开通运营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城市已有近50个,其中很多城市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并不明显领先烟台,但其轨道交通却领先烟台。
专家还建议整合线网资源,推动功能互补,打造轨道上的烟台。时速350公里、站间距约20公里的潍烟高铁;时速250公里、区段站间距约10公里的青荣城际;时速160公里、区段站间距约5-10公里的龙烟铁路,以及时速100公里、站间距约1-3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1号、3号线5条轨道交通线,将贯通牟平区、高新区、莱山区、芝罘区、福山区、开发区和蓬莱区整个市区,连通烟台全域,既能实现轨道交通的多网融合,也为市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轨道交通支撑。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志林也认为,烟台内部交通体系太过单一,城市快速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滞后。“对烟台而言,城市快速路的缺乏成为了区域交通、跨境交通快速通达亟需突破的瓶颈。”贾志林说,应当及时启动建设高架等城市快速路,分流过境交通、提高行车速度、缩短较远距离的行车时间,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混行机会、降低道路拥挤几率,提高整个城市的交通安全和运输效率。此外,在过街天桥、停车场规划、地下通道方面也应该有更加合理的布局,通过建设综合交通体系,打破地理上的瓶颈。
鲁东大学旅游系系主任尹鹏则建议,在烟台快速路规划建设的空档期内,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已有道路的提升空间。“前段时间鲁东大学附近设置了一处借道左拐的红绿灯路口,通行效率大大提高。”尹鹏建议多进行交通管理方式上面的创新。
融入都市圈
加紧建设现代交通网络体系
区域发展正呈现新特征,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正在到来。采访中,专家们不约而同提到了“都市圈“这个词汇。无论是在京津冀、长三角还是粤港澳,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逐渐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从前,一个城市仅靠壮大主业就能一枝独秀,而无数的例子证明,未来,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在区域的整体能级。”贾志林说,融入区域都市圈的前提就是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体系。
昆山之路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昆山市构建立体纵横、内畅外联、安全高效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对外,昆山通过以“快速轨道、快速道路”引领的“双快”通道和以“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为目标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建站城融合的铁路客运枢纽体系。立体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为昆山融入上海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昆山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家门口”的重大机遇,扎实做好学习上海、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文章,主动对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悉心打造虹桥商务区配套合作区,48个对接上海合作项目签约落地,锦淀周一体化发展稳健推进。
反观烟台,在外部交通建设的步伐上有些缓慢。“以高铁为例,直到2014年12月28日,烟台市才开通了第一列城铁,并非是真正的时速300公里以上高铁。目前烟台到青岛有33个车次,到威海有61个车次。和昆山相比,昆山到苏州有高达135个车次,到上海高达140个车次,平均6分多钟就有一次。”刘良忠说,好在潍烟高铁和莱荣高铁已经开工建设,机场二期也在加速推进,烟台追赶的步伐正在加快,为将来全面融入全省及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发展提供了保障。
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在眉睫。“现在从市区去县市,还是以自驾或者乘坐大巴车为主。”深耕房地产行业十余年、拥有13万粉丝的主播刘志宏认为,眼下烟台县域经济已经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作为“先行官”的交通,应该提早着手建设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通县域之间的沟通互联,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交通保障。
此外,专家们还建议做好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目前仍然存在着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各自规划建设的问题,一体化融合发展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布局上应该实现场、站、港、城无缝连接,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立体化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才能让人才、资源快速流通。
眼光更长远
提前做好前瞻性系统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强市的起步期,也是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黄金期。烟台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整合公、铁、水、航四种运输方式,全面推进交通强市建设,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开放互通、区域融合、海陆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胶东经济圈1小时、省会济南2小时、京津冀等主要城市3小时直达的对外“123”小时出行圈,实现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新跨越”。
前景很美好,在落实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将交通提高到战略性的高度,适度超前发展,提前做好前瞻性系统规划。”贾志林说,比如计划在今年开工建设的轨道交通,至少应该在火车站、机场、汽车站等交通节点实现快速直达,无需转乘。“这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已经实现了,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高效便捷的通行方式,作为新建的轨道交通,只能更超前不能滞后。”贾志林说。
刘良忠也建议,要积极对接重大交通战略,进一步放大烟台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南翼重要节点、扼守山东到东北交通“黄金水道”、渤海跨海大通道南端登陆点的区位优势,超前规划建设“公、铁、水、空、管”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
在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全面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同时规划建设物流、仓储、商贸、制造业等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交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交通综合系统建设前瞻性还要体现在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方面。“注重科技赋能,构建科学适用的智慧交通系统。”尹鹏说,应该集中行业系统数据,构建涵盖公路、铁路、公共交通、航空、港口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一个共享平台,能够快速响应市民和游客的出行需求,从技术手段上提高流通效率和出行满意度。(YMG全媒体记者 杨春娜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