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

青岛日报2021年5月31日1版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建党百年之际新的召唤。

刚刚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这一番讲话,在新时代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使命和奋斗方向,是新的科学“进军号”和“动员令”。这一番讲话,对于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意义深远。

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旨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责任,切实担负起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瞄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创新报国,引领发展。

有人曾这样描述科技工作者——经冬复立春,在“冷板凳”上钻研着“热课题”;伴青灯黄卷,默默攻克着一个个“不可能”。他们曾在万众瞩目中,接过沉甸甸的荣誉证书,也曾“养在深闺人未识”,用“甘坐板凳十年冷”的精神攀登科学高峰。在青岛,这是无数科技工作者最真实的写照。曾获得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梁建英,在充满枯燥重复甚至疲惫沮丧的研发过程中坚持“啃硬骨头”,最终参与并创造了中国高铁的许多“世界之最”;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的陈绍杰,几乎没有“光鲜靓丽”的时刻,他的日常是“钻矿坑”,他的成就是让满目疮痍的矿区重现生机;刚刚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包振民院士,带领团队十年攻关培育优良扇贝新品系,却因意外将心血毁于一旦,可他们不气馁,再攻关十年,最终培育的新品种改变了我国扇贝养殖依赖野生苗种的局面,创造产值近500亿元……青岛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智能制造、科技强军、科技兴农、科技民生、科技扶贫、科普育人、国际创新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短板攻坚争先突破,前沿探索争相领跑,转化创业争当先锋,普及服务争作贡献,他们切实发挥了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他们放大青岛的海洋优势,在诸多海洋科技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巨大转变;他们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等高光时刻,都有青岛科技力量的身影。他们让我们看到,所有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他们是科技创新的推动力,他们是科技强国的奋斗者。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而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要自觉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当下的青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成为“不二选择”,创新被放在了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明确。几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更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个主阵地,离不开科技工作者这个“主力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充分调动激发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要坚持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要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要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做好科技管理的“加减法”,全市科技工作必须着眼于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坚决改变拿论文、奖项、专利“交账”的传统打法,要拿上市高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给城市和市民“交账”,让科技工作者的个人学术追求与城市发展、国家需求同频共振,与人民福祉紧紧相连。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从抗疫一线到脱贫攻坚前线,从抬头可见的天空到祖国的广袤大地,所有耀眼的科技创新背后,哪少得了焚膏继晷、日夜奋战的拼搏与付出?致敬创新,致敬科技工作者,我们要让科技工作者站在聚光灯下,站在舞台C位,成为人民的“偶像”。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从他们创新奉献的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汇聚起推动城市发展的磅礴伟力。(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