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 红动胶东│日照暴动:用热血造一座虹的桥



编者按

        胶东,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整个革命战争年代,胶东有50万青壮年参军,280万人次民工支前,7.6万余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用血与火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为充分展现在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的胶东星火、胶东元素、胶东故事与胶东成就,今日起,胶东经济圈五市党报开辟专栏,对这片红色沃土上的一个个熠熠生辉的红色故事及红色党建引领下的新变化进行集中宣传,敬请关注。

“我们的心的火焰在熊熊烧,我们的急流的血在激动地跳,起来,工作,工作!

灰暗的家正弥漫在云霄。

用赤裸的手与足,把寒途荆棘踏折了;

用鲜红的沸热的血,造成一座虹的桥。

天国不在幻想者甘美的梦境里,天国是靠在人间的前驱者的工作与勇骁。”

这是领导日照暴动的中共日照县委第一任书记、中共日照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安哲写的一首诗。这场1932年10月爆发的暴动,是这一时期山东规模最大的武装暴动。虽然最后失败了,但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山东新军阀的统治,使日照的广大劳苦大众找到了解放的道路,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日照暴动虽然过去了近90年,但先烈们为了理想和信仰,为了国家和民族,前仆后继、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恰同学少年:少年日照学会成立

这是一群在济南求学或工作的少年,大的18岁,小的13岁,却在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洪流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成立少年日照学会,走向了革命道路。

1924年春,日照县牟家小庄的陈雷(原名牟敦雷,号春霆,1907年出生)高小毕业后,离乡到济南寻求新的生活出路,供职于济南一家税务局。他与丁惟汾有亲戚关系,便经常去位于济南按察司街的丁惟汾家中走动。此时期,日照县还有一些青年学生,如安哲(1906年出生,安家村人)、郑天九(1905年出生,山字河村人)、丁观海(1911年出生,涛雒人)、李平章(1909年出生,山口村人)等,分别离乡到济南省立第一中学、正谊中学等学校求学。由于他们是同乡,拥有共同的理想,这群青年人在济南就很快结识在一起。

同年下半年,丁君羊受中共党组织的指派,从上海来到济南,领导开展山东的国共合作工作。在叔父丁惟汾的家中,丁君羊与陈雷建立了联系,把陈雷介绍给山东早期共产党人邓恩铭。8月,在邓恩铭、丁君羊的帮助下,少年日照学会在济南成立,成员包括安哲、郑天九、陈雷、丁观海、李平章、郑修廷等人。该学会属于共产党的外围组织。

按照党组织安排,少年日照学会成员在努力提高自己革命修养的同时,利用假期返乡的机会,走到广大青年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革命理论,扩大国民革命影响,为后来日照县成立共产党组织储备了人才。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昌后,安哲、郑天九、陈雷、李平章等人奔赴武汉从军。正当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

为保存革命火种,中共山东省委决定派李平章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军事,安哲、郑天九、陈雷三人返回故乡日照,踏上了创建中共日照县党组织的伟大征程,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忆峥嵘岁月:用生命点燃革命火种

1932年的日照,已经发展起45个党支部、25个团支部。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农民运动像燎原烈火,佃户会、觅汉会、车伙子会等各种农民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按照中共山东省委统一部署,要将这些农民组织起来与土豪劣绅进行斗争,并借此进一步发动群众。

为筹划暴动,中共日照中心县委先后在驻跸岭、曙光小学召开了三次党员代表会议。会议决定:建立鲁南革命委员会,建立一支由党员、团员为骨干的武装队伍———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纵队,制定军事行动计划,确定政治行动纲领。

1932年10月13日晚7点,日照暴动从南北两路同时爆发。北路大军在总指挥安哲的带领下,先后冲进安荣堂、旗杆底、东公记等大地主家收缴枪支,勒令他们交出了地契文书,分了粮食。同时,于家村地下党也带领暴动队员行动起来,收缴地主的枪支,分发粮食,然后与安哲的队伍汇合。北路支队在安哲的带领下,先后攻下日照北部重镇王家滩、两城镇。南路队伍则在牟春霆、郑天九的率领下攻占了牟家小庄、平台、安家湖等村,拉起了600余人的队伍。

暴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以大量篇幅热情地进行了报导;中共河北省委发表《拥护山东日照新苏区红军》的声明,声援日照暴动。《大公报》刊载的消息称:“日照共党于昨日分头在该县北乡于家村、安家岭,西山字河等处同时暴动……收缴数十村自卫团枪支,聚集暴徒已达数千人,形势极为严重……”

但声势浩大的暴动立即引起了敌人猛烈反击:10月20日,敌人联合起来重重包围了北路义军,义军与敌人激战周旋两天;10月25日,安哲在寨山后涧召开全体干部会议,决定疏散队伍,转入地下开展隐蔽斗争。与此同时,南路义军在敌人的前堵后追下也只好疏散隐蔽。起义队伍经历大小30多次战斗,暴动持续13天后,最终失败了。

暴动失败后,安哲到奉天继续从事地下工作,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1934年在奉天伪满监狱病逝;郑天九在北平因叛徒出卖入狱,1933年10月19日血洒南京雨花台。牺牲时,他们都年仅28岁。

问苍茫大地:第840名烈士的名字

坐落在日照烈士陵园苍松翠柏中的“日照县抗日烈士纪念塔”,1945年秋始建,1946年6月落成。塔的东西两面镌刻着自1932年日照暴动至抗日战争胜利期间,英勇牺牲的840位烈士的英名。在塔上所刻的烈士名字中,无论按职务或牺牲时间排名,安哲烈士的名字都应该排在前面,但却刻在了最后。

原来在日照暴动失败后,安哲的父亲安仲玉也参加了革命工作,当时正在负责日照抗日烈士纪念塔烈士名字的甄别和镌刻工作。

安哲牺牲的消息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才由东北传入家乡。当时,安仲玉正在全身心忙于烈士名讳碑刻工作,谁都不忍心告诉他安哲已经牺牲的消息。当碑刻快要完成时,组织才将这一噩耗告诉安仲玉。而这时839名烈士的名字已刻在碑上。于是,安哲同志就成了840名革命先烈的最后一名。

看万山红遍:红色基因代代传

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福祉,无数像安哲一样的革命先驱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就是把历史的接力棒接在手中、传递下去。

今年6月2日,为进一步完善、丰富日照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安哲纪念馆的资料,受日照退役军人事务局之邀,安哲的女儿安光华在她的儿子安继铎等家人的陪伴下从德州抵达日照。他们先后前往日照烈士陵园、安哲小学、安哲纪念馆、安哲故所等地,凭吊、探访、追忆。

6月3日,他们来到了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安哲小学,与孩子们一起追忆日照暴动那段峥嵘岁月。1933年出生的安光华已年近90岁,但谈起父亲、谈起日照革命历史依然是神采奕奕。在孩子们做成的党旗下,带着红领巾的安光华跟小朋友们围坐一团,一字一句地讲述着自己与父亲的故事,现场温情又感动。安哲小学的学生王晨曦说:“听了老奶奶的讲述,让我对安哲烈士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会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大鹏)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