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冻僵,借水喝:他们乘风破浪15年为海洋站“体检”

在北海标准计量中心,中心副主任吴刚把一张大大的“北海区海洋管理现状图”打开,一边给记者指点着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的海域管理范围,一边介绍:“做计量检定工作,就相当于是给仪器设备当‘医生’。北海区海洋观测站(点)的观测仪器,由我们标准计量中心来做‘体检’。以前是这些仪器送到我们手中进行检定,后来因为采用全自动不间断海洋观测系统,就由我们到现场去检定。 ”

从2005年第一次完成北海片区所有海洋站观测设备现场检测开始,这项开创了海洋计量系统内先河的工作,北海标准计量中心已经坚持了15年。 “从一开始慢慢摸索到如今轻车熟路,工作流程越来越完善,也见证了海洋站的变迁。 ”吴刚说,“回头来看,最艰苦的还是早些年。但我们的辛苦付出,是有价值的。 ”

第一次检测手就被冻僵

2005年11月上旬,由吴刚、邢国辉、钟贻强和李明君4人组成的计量检测组,第一次开始对海洋观测站(点)进行现场计量检测工作。

从青岛出发到达烟台,再经过6个小时的航行,清晨5点多,由烟台驶出的“棒槌岛”号客船穿越渤海海峡抵达大连港。深秋的青岛,只不过凉风习习,而辽东大地已呈现一片入冬的景象,公路两旁的田野枯草结满了厚厚的白霜。因为经验不足,穿着单薄的吴刚团队,刚一下船就遭遇无情的严寒。

海洋观测站一般选在空旷、有一定高度、靠海的地方,大部分地处荒凉地带。下船后,他们还要驾驶商务车,携带通风干湿表、雨量筒、370数字气压计和手动可调气压源、手持式风速风向仪等便携式标准计量器具,摸黑前往大连中心站所属东港海洋站。中途在服务区休息时,才发现地上的水已经结冰了。

那时的东港海洋站还在一栋居民楼内办公,2楼办公室只摆放着几张办公桌,设施十分简陋。观测场设置在丹东港内的散货码头旁一座用铁皮包裹的简易房顶,百叶箱和其他观测设施布满了煤灰。由于气温低,裸露的双手不一会就被冻僵,他们顺着梯子攀爬到房顶时,身上和双手已被煤灰染成了黑色。

“冷,太冷了。 ”吴刚回忆说。因为天气缘故,加上北海区已经进入冬季,雨量观测设备已全部被拆除,“经过这次教训,从此以后,我们对北海区自动观测系统的计量检定校准工作提前至每年的7月至10月份开展。 ”

岛上没淡水条件很艰苦

2009年,大连中心站所属温坨子海洋站观测系统升级为自动观测系统,这是北海区最后一个由人工观测改造升级为自动观测的站(点)。

“以前虽然听说这个站的条件十分艰苦,但到达观测现场后还是受到强烈的震撼。 ”吴刚说,面向大海的是一间测波观测室,门窗已经十分破旧,屋顶也有几处透“亮”了。另一侧是有几个房间的值班室,简单的厨房内十分显眼地摆放着几个装水的大塑料桶,还有一个取暖用的烧煤小锅炉。由于没有可饮用的淡水,生活用水全部需要从几十公里外的复州城拉过来。

没有可饮用的淡水,几乎是海岛的“通病”。回忆起10年前因天气原因被困在北隍城海洋站4天的经历,吴刚记忆犹新。 “刚到岛上的时候,还问人家要热水喝。”吴刚笑着说,后来才知道,除了本地养殖的海鲜,这里吃的用的几乎都要从岛外运送上来,喝的都是瓶装水。岛上还有两种途径可以获得淡水,一是海水淡化,这个主要是用来洗澡,他们基本上都尽量不用,因为太奢侈了;另外一个就是接雨水,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水窖。

升级改造建起现代化观测场

2010年9月,吴刚、李明君、苏继琨、张涛一行执行对大连、秦皇岛、天津中心站所属海洋监测站自动观测系统的现场计量校准工作。当到达大连中心站所属的葫芦岛海洋站气象观测场时,他们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原本矗立在小山顶上的观测场,现在已经变得不敢认:由于小山四周全部被挖掘,山顶只剩下孤零零的观测场,原先上山的羊肠小道也消失了,裸露出山体大块、小块松散的石块。到达观测场已经是下午4点多,山石松动又十分危险,一行人在中心站和海洋站工作人员的配合下,肩扛手提地将全部计量设备搬上观测场。等到全部完成自动观测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工作时,远眺行驶在路上的车辆已经打开了车灯。吴刚回忆说,为防止下山出现危险,停在山下的工作车辆打开大灯照亮山坡,大家才全部安全下山回到工作车上。

直到2013年,随着北海区海洋台站升级改造工作的结束,温坨子海洋站同其他海洋站一样,也已经建起了全新的值班室,内部设施完全按照现代化的标准要求进行了建设,观测场周边的道路和整个所属区域进行了修整,一个初具现代气息的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场呈现在红沿河核电站旁。

常年坚守只为观测更精准

受疫情影响,北海标准计量中心本年度检测工作延迟近一个月。在疫情防控和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于5月派出专业检测队伍,分两阶段对山东、辽宁、河北、天津的42个海洋站开展了海洋环境自动观测系统现场检测。

目前,北海区海洋自动观测系统已经升级到2代,部分传感器已经实现了高度集成,数据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大幅提高。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带动我国已实现对海洋的立体观测,一个数据的获取不再依靠某一个海洋站来提供。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对海洋环境自动观测系统进行现场检测还有没有意义?

吴刚表示,对观测系统进行检测,就像是医生对患者进行查体,按照规定程序对每个传感器进行检测,判断是否超过国家标准。有一些数值超标的、不可调整的,就会报废。另外有一些可以给一个修正的数据,就好比给它吃点药,调整到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多年来,经现场检测发现设备数据超差而及时进行更换传感器的现象时有发生。 “设备可以无人值守,数据可以无人发送,但一旦遇到极端天气情况,还是要靠人工。 ”吴刚说,“在极端情况下,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预报,需要实际人工观测和自动设备互相比对,这就是为什么在千里岩这个无人的孤岛上,我们北海局坚守了几十年的缘故。如果观测设备出现偏差问题,那么观测可能因此功亏一篑。 ”

近些年,北海标准计量中心不断更新检测设备,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 “过去检测一个站至少4到5个小时,而现在只需要3个小时左右。 ”吴刚说,“像千里岩这样的海岛,只要‘早出晚归’,就不用留在岛上过夜了。 ”(青报全媒体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