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产深远海三文鱼“游”上百姓餐桌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22日讯 21日早晨7时许,全世界最远的深海渔场: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深蓝一号”网箱,伴随着现场负责人一声令下,吸鱼泵轰隆开启。几十秒的短暂空吸后,一条条三文鱼从白色管道中穿梭而至,场面壮观。这是国产深远海三文鱼首次收鱼行动,15万余条三文鱼也将陆续“游”上市民餐桌。

清晨5时许,伴随着轰鸣的马达声,巨大的白色养殖工船驶近“深蓝一号”。它缓缓掉转船头,尾部与网箱金色边框渐渐接近。一切锚定完毕,作业随即开始。不同于传统网捕作业,此次采用吸鱼泵进行真空负压捕捞,这样能够减少鱼体碰撞摩擦造成的损伤,也让后续加工更有序可控。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顾祺焕说,作业的养殖工船是全球首艘远海作业三文鱼加工船,被“吸”上来的三文鱼经过“击晕放血”、自动冲洗、降温、内脏清理等环节后,被装袋摆进蓝色专用保温箱,随后等待上船运输。

“从一条鱼被吸鱼泵吸取至车间,到完成全流程处理工序,整个过程只需45分钟。”顾祺焕说,这也意味着一条鱼的收鱼工作全部完成。“目前,整个‘深蓝一号’网箱中现存三文鱼15万余条,平均体重超过4千克/条,品质达到了欧盟出口标准。”

“此次活动是试验区项目实施以来首次规模化收鱼,也标志着我国首次规模化养殖高价值鱼类取得了成功!”现场,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赵英民说道。

一箱箱三文鱼装载完毕后,被运输船运往全国各地,第一批国产深远海三文鱼陆续“游”上全国市民的餐桌。国产深远海三文鱼养殖从梦想变为现实,离不开“黄海冷水团”这个大自然馈赠的宝库。“海水养殖三文鱼主要集中在挪威、智利等冷水海域,在温暖海域养殖成功,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上纬度最低的远海三文鱼养殖场。”作为项目技术支撑的团队专家,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教授说,“这要感谢我们坐拥黄海冷水团这个水质优良的水体。这处位于黄海中部洼地深层及底部、覆盖面积与山东省相当的水体,温度、水质、溶氧量等指标都是冷水鱼生长的绝佳之地,成为了养殖三文鱼的不二之选。”

如果说冷水团是养殖三文鱼的“生态森林”,“深蓝一号”便是孕育三文鱼的“智能襁褓”。这座“巨无霸”相当于40个标准游泳池大小、质量超过1500吨,是全世界最大的全潜式智能网箱,它的设计研发突破了总体设计、沉浮控制、鲨鱼防护等多项核心技术,是我国在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自主设计研发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具有完全独立的知识产权。

董双林介绍,通过中央立柱及8根气柱的注水注气,设计团队独创了整个网箱的沉浮设计。夏天表层水温过高时,将网箱下沉至海面25米下的冷水团所处位置;冬季底层水温较低时,就将其上升至温暖区域。无论冬夏都可以保证三文鱼在适宜的水文环境中生长。此外,设计团队还独创了深海养殖的鱼鳔补气技术,让在深水水域的三文鱼不再因鱼鳔缺气而导致畸形。

据悉,与国外主产区相比,利用“深蓝一号”在黄海冷水团养殖的三文鱼,成鱼快、品质优、病害少、人工与物流成本低。水温适宜的前提下,预计每年可收获30万条成品三文鱼,产量超过1500吨,年产值超过一亿元。

2020年8月,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获批。不到一年时间,试验区成功收获第一批成品三文鱼。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青岛全面建设蓝色粮仓的生动之笔。打破传统近海业态重叠、望洋兴叹的局面,开创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河,青岛海洋渔业如今走向了更深、更远处。

未来,西海岸新区与山东海洋集团强强联合,将探索“陆基产业园区+深远海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式发展新模式,打造百亿级深远海绿色养殖产业集群,并探索在深远海养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通讯员 王雪 何琳 代海飞)

责任编辑:刘锟锋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