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螃蟹为啥这么牛?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7日讯 “红岛的蛤蜊,会场的螃蟹”是青岛老百姓多年来一句经典总结。在青岛,会场螃蟹无疑是螃蟹中的“战斗机”,在每年初秋梭子蟹的收获季,一般市场上的梭子蟹每斤卖到三四十元,而会场螃蟹每斤要卖到上百元。更让人惊讶的是,不管近些年螃蟹价格变化如何,会场螃蟹的价格依然坚挺,并且还是并不好买的“抢手货”。会场螃蟹到底哪里好?近日,观海新闻记者实地探访揭开谜底,会场湾独特的自然环境是梭子蟹生长的宝地,当地政府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也助力了这一知名螃蟹产业的发展。

独特环境适合会场螃蟹生长

会场湾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梭子蟹生长

“我们村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特别是梭子蟹在方圆百里很有名。”说起会场螃蟹,社区里的每个村民都能自豪地解释一番。在码头上闲逛的渔民老杜指着旁边的会场湾告诉记者:“你看看这片海湾,南边是崂山,北边是鳌山,外面还有小管岛、兔子岛,这里相当于是三面环海,我们这里没有大河入海,海水盐度常年在3度左右,特别适合螃蟹生长。”

“会场湾产出各种贝类,早些年村民用蛤蜊皮、蛎子皮烧灰,供建筑用,因而社区得名‘灰厂’,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会场’。”会场社区书记杜存功表示。会场湾的滩涂以沙质为主,有丰富的贝类资源供梭子蟹食用,保证了梭子蟹有充足的食物来源。杜存功说,此外,会场湾冬夏季温差小,水温适宜,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会场湾成为山东半岛南部最主要的梭子蟹繁殖、栖息地。

个大钳长蟹壳尖是特点

会场螃蟹有什么特点?在普通百姓看来,和一般的螃蟹没什么区别。但如果把一般螃蟹和会场螃蟹放到一起比较,或吃起来的口感,“细品”都能发现其中的不同。会场社区主管渔业的委员杜雨功介绍,会场螃蟹口味鲜美,香中带甜,蟹香浓郁。“大家所说的会场螃蟹,主要是说从会场海域到长门岩海域自然生长的螃蟹,其生长海域深度为2米到20米。”杜雨功说,会场螃蟹没有养殖的,完全是自然生长,就是老百姓口中的“海捕”。

会场螃蟹

杜雨功告诉记者,从外形上看,跟其他地方的螃蟹相比,会场螃蟹个头大、蟹钳长、蟹足长。会场螃蟹两只蟹钳的前半段能互相重叠,俗称能“盘腿”,单侧蟹足可以达到身体宽度的两倍长。通常情况下,一只8两左右的螃蟹,两侧的蟹足展开后,宽度能达40厘米以上。“以前,我们测量过,一斤半以上的3只会场螃蟹展开蟹足,能赶上一个1.8米小伙子的身高。”杜雨功说,还有就是会场螃蟹的肚皮亮,尤其是三角脐处发白,再就是蟹壳两端特别尖,不像养殖蟹三角脐处有一条黑线。

传统捕捞方式产出精品

“会场螃蟹名气大,除了跟地域、口味有关系外,还跟我们特有的捕捞方式有关系,因为工艺独特,捕捞上来的会场螃蟹个大肥美。”杜存功介绍。“肥美的大螃蟹一般是在大海的底层活动,那些不肥的螃蟹在海水中层活动,跟其他地方的网具不同,我们的渔民使用的是定置网,因为网具只有1米多高,张开后就像一个排球网,中层的螃蟹会游走,只有底层的大螃蟹会顺着潮水撞到网上,而且还不会造成螃蟹断腿。”杜存功说。

每斤百元以上仍供不应求

“从1998年开始,以半斤重的会场螃蟹为例,每斤销售价格从三四十元一下涨到七八十元,到2007年涨到上百元,近些年来会场螃蟹的销售价格就再没有掉到百元以下。主要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市民知道会场螃蟹好吃。”杜雨功介绍。但就是如此高的价格,还是供不用求,经常是螃蟹还没上岸,就已经被提前预订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会场社区近些年来特别重视“会场螃蟹”的品牌打造。2002年,“会场梭子蟹”成为青岛市第一个为活海鲜申请注册的商标,在全国成为著名的“吃螃蟹”品牌;2005年,会场螃蟹被评为消费者喜爱的名优农产品;2006年,会场螃蟹被评为青岛市名牌农产品;近几年来,会场螃蟹更是市民游客追捧的“明星”海鲜。

—— 延伸 ——

加大海洋资源保护螃蟹住进“安全屋”

会场社区渔民陈正明回忆,前些年,一边是会场螃蟹的名气越来越大,一边却是会场螃蟹的产量每况愈下,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13年期间,会场螃蟹遭遇的尴尬情况。会场螃蟹从每年的数万公斤产量,下降到了几千公斤,很多渔船在螃蟹捕捞季出海收获越来越少,有时候甚至空手而归。“探寻原因,是前几年有大量外来渔船前来捕捞,他们使用的多是底拖网,所到之处连小小的螃蟹苗也会被拖走,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螃蟹的产量也越来越少。”渔民老杜说。

随着当地政府部门近几年更加重视海洋资源保护,这片海域迎来了“新时代”。杜雨功介绍,为了保护崂山湾海域的渔业资源,尽快恢复海洋环境,崂山区从2013年启动了公益性海洋牧场工程建设,其中会场湾人工鱼礁区面积约56.9公顷,投放礁体约2.5万空方,功能定位为资源保护型鱼礁区;兔子岛西南侧人工鱼礁区面积约为56.5公顷,投放礁体约3.5万空方,功能定位为休闲生态保护型鱼礁区。上万空方人工鱼礁体插入平缓的海底,形成道道水泥矩阵,等于给鱼虾营造了“安全屋”。 崂山区还在海洋牧场沉放了200多条废旧渔船,在兔子岛海域移植了100亩海藻,在会场湾移植藻类。青岛市、崂山区海洋与渔业部门还在3个鱼礁区增殖放流梭子蟹、对虾、海蜇、鱼苗等,海底的“安全屋”得以让鱼虾安全地繁衍生息,移植的海带、裙带菜和鼠尾藻也给鱼虾净化了水质,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有利于修复海洋资源。

“功不可没,海洋牧场的人工鱼礁杜绝了拖底渔网的使用,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海洋牧场里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生物链条,近海资源逐渐得到补充,鱼虾增多,平常不多见的小黄鱼、鲈鱼、黑头等也出现了。”杜存功告诉记者,会场螃蟹从2014年开始产量增加了,鲈鱼的产量也增加了不少,原先一条船一天捕捞不了四五条,现在每条船能捕捞到上百斤鲈鱼。(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孙启孟)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