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并跑阶段“抢占赛道”,海洋所研究成果助力我国新一代海洋卫星研发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日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宽刈幅干涉高度计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继2020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海上定标之后,近日又首次实现了测高数据的实际应用。相关工作对我国新一代海洋宽刈幅干涉高度计卫星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传统海洋雷达高度计卫星具有覆盖全球的优势,但难以分辨海面较小尺度上的变化。干涉测量比直接测量在测量小量变化方面有巨大优势,例如,激光干涉仪的测距精度可达纳米量级。不过,干涉测量对载荷、海上定标等技术要求甚高,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海洋干涉遥感卫星出现。

青岛近海试验航线和现场观测布放示意图。

据介绍,海洋所徐永生研究团队与航天科工集团二十三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合作,攻克传统经典难题,于2020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海洋宽刈幅干涉高度计海上定标。结果显示,宽刈幅干涉高度计观测具有显著优势,能够直接呈现出海浪场引起的三维海面高度变化,基于徐永生团队开发的第一个基于三维高度变化的海浪参数反演方法,能够精确获取海浪波向、波长、有效波高等参数。

目前,干涉测量正在被应用到卫星海洋遥感,成为新一代海洋遥感发展的趋势,新一代海洋宽刈幅干涉高度计卫星的研发处于初始的并跑阶段。美国SWOT宽刈幅干涉测高卫星计划2022年11月发射,旨在把卫星观测的海面变化分辨率提高一个数量级,实现面向实践应用的大范围海面三维高度变化的同步观测。而海洋所长期在高度计卫星领域的研发工作,为我国新一代海洋遥感卫星研究提供了预研准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