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下,看好中国,看好青岛

新发展格局,对跨国公司来说,意味着新机遇,也意味着新使命。

7月16日下午,由山东省商务厅、青岛市人民政府、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联合主办的跨国公司与新发展格局主题论坛,成为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的又一个高光时刻。

来自世界500强和领军企业的跨国公司领导人、商协会代表、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研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跨国公司所处环境和所扮演角色的变化,为深化跨国公司与中国、与青岛合作,共同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作为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的永久举办地,论坛上,青岛也再次向跨国公司发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诚挚邀请,邀请跨国公司关注青岛、走进青岛、投资青岛,共享城市发展的新机遇,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变局之下,不变的开放大势

对跨国公司而言,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什么?是变局之下不变的开放大势,是更加畅通的要素流动。在与会跨国领导人和专家们的热切讨论中,携手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享开放共赢的发展红利成为广泛共识。

“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时代要携手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张宇燕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解析了这个问题。他表示:“经济长期强劲、包容、平衡、可持续增长的基本源泉,是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以及贸易交换。根据斯密定理,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就越细化,市场规模决定了经济增长。因此只有开放,各个国家才能够参与到全球的分工专业化,在交易中得到贸易收益。”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从经济地理角度,解析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开放发展密码。他表示,中国经济的空间格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要想实现经济总量提升,其实就是要加快要素和经济资源跨地区流动和融合。他表示,当前,中国在要素流动和产业形成上,干预因素最少的就是粤港澳湾区,因为这里有最为开放创新的环境。

丹麦马士基(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彦辞也认同开放发展与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我们现在都感受到自由贸易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力量在中国得以彰显。正是高效的自由贸易以及优质的资源配置,帮助很多人脱离了贫困。”他表示,“贸易需要基于自由和平等的竞争展开,中欧进一步合作是可以实现共赢的。”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很多欧洲跨国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市场。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贾可尼表示,他们对商会成员的调查显示,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中国在新发展格局下的开放发展,让欧洲商业群体的情绪在过去一年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愈发“看好中国”。

贾可尼指出,在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当中,有很多指向实现“碳中和”的相关任务。“碳中和是中国和欧盟合作的良好契机,我们非常希望可以和学界、服务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进行更多的合作,帮助中国进行进一步的节能减排。我们也期待中国在能源领域、在环保产业进一步打开市场,加强双方人才、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在法国达索系统亚太地区首席财务官柯滨看来,这两年国际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中国经济表现出良好韧性,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企业也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创新,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达索一直对中国的经济充满信心,并希望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业务范围。

新机遇当前,要扮演好新角色

在新发展格局中,跨国公司要扮演怎样的角色?对于这一点,身在变局中的跨国公司领导人最有体会。

在世界500强企业有着20多年职业生涯的荷兰路易达孚北亚区CEO陈嘉渊用“架桥中外,促进创新发展”来概括新发展格局下跨国公司的使命。“过去对我来讲,现代化就是把国外好的业务模式、好的产品、好的理念、好的技术搬回中国。但是在最近五年的时间里面,我越来越发现这个观念不再正确。”他说,“ 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已经成为全球智能化变革的领跑者。未来一个跨国公司的角色,除了引入资源,还有发展价值,就是把中国好的业务模式、好的产品、好的理念、好的技术送出去,让国内国外优秀的创新成果相互印证、相互促进,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个‘架桥’的作用将成为跨国公司未来可以助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功能。”

在张宇燕看来,在全球供应链韧性受到极大考验的当下,跨国公司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把跨国公司要承担的任务称之为“敲门行动”。“敲谁的门呢?敲国会议员的门,敲政府部门的门,目的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减少贸易壁垒,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形下,通过跨国公司的努力,让经济的事情回归经济。”他解释道。

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利用中国双循环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主任武雅斌分享了他对跨国公司的观察。“中国政府是以不折不扣实现计划而著称,而且经常超期超额完成。未来十年是中国真正跨国公司发展最快的十年。跨国公司要想在中国获得发展红利,要做长期主义者、做未来主义者。”

武雅斌还从中国内需市场的变化进行剖析,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他表示:“当前,个性化消费正在引领新国货的浪潮。跨国公司要做价值的发现者,要相信90后和00后,因为他们代表着中国市场的未来。中国的市场需求日新月异,面对偏好高频迭代的新一代消费者,智能制造可以将消费者的需求直接及时传导给制造者,使得生产制造环节更加向消费者靠拢,从这个意义上说,跨国公司要做变革的拥护者。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公司以可持续和可扩展的方式追求自身商业价值,因此,跨国公司还要做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最坚定的支持者。”

承载新使命,牵手青岛共谋未来

站在国家开放最前沿的青岛,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新发展格局下,跨国公司与青岛又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当前青岛正聚力发展实体经济,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发挥青岛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优势,深化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经贸合作,加快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希望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成为青岛的城市“合伙人”。

青岛的满怀诚意,得到了跨国公司领导人的热烈回应。

“青岛是马士基全球合作网络的重要节点,我们在这里不仅作为青岛港的合资合作伙伴从事航运业,而且在物流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合作。”丹麦马士基(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彦辞介绍说,公司对与青岛合作充满信心,已经决定在青岛落子全球信息处理中心的分支机构,为企业在日本和韩国的客户提供商务服务和后台服务,未来也会为更多中国进口业务提供支持。而这项业务有望在今年第四季度在青岛正式投入运行。”

除了天然的开放禀赋,青岛当前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的数字化进程,让跨国企业看到了广阔的空间,纷纷注入资源。

依托法国达索系统在全球工业软件领域的先进技术理念和丰富经验。今年5月,青岛达索融合创新中心在西海岸新区挂牌,赋能企业转型。“我们还将更多地参与到青岛未来城市的建设中。”柯滨表示,“城市是由教育、建筑、基建、水电和出行的许多系统构成的。达索的平台可以赋能城市更好地进行市政项目的组织,利用城市的数字孪生来模拟和预测物理资产的真实情况,可以帮助决策。”

作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创新企业,京东方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陆宽看好青岛开放的城市场景,希望未来可以发挥京东方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的优势,为智慧山东、数字青岛贡献力量。

绿色低碳发展,也是跨国企业与城市共同的机遇。马士基、路易达孚等纷纷表示将在这一方面与青岛深入合作。峰会期间,中国华能集团与青岛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综合智慧能源开发、供热领域新旧动能转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向良表示,将不断加深与青岛合作,积极应用新技术、拓展新业态、发展新模式,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链。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看好青岛,是因为,在青岛,他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