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好平台赋能“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青岛启动千名专家“三进”活动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9日讯 国家战略叠加赋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对青岛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但不可否认,青岛当前仍存在着科技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高效对接渠道不畅通问题,专家学者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经常被“束之高阁”、转化应用率不高,而当企业方面遇到发展瓶颈技术难题迫切需要专家智慧力量时,却往往无法及时得到对接和满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搭平台、赋能“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7月19日下午,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千名专家‘进重点企业、进企业科研机构、进见习实习基地’行动暨山东大学百名教授进百企行动”启动仪式正式举行。副市长耿涛出席并致辞。

现场发布348个项目供需清单,其中12个产学研项目已达成合作

此次启动千名专家“进重点企业、进企业研发机构、进见习实习基地”和山东大学百名教授进百企,顾名思义,旨在打破阻碍产才融合的壁垒障碍,推动各领域、各区域的要素流动资源集聚铺路架桥,尤其是努力激发和促成更多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生产一线集聚,实现科研成果与生产需求的直接高效对接。

在活动现场,348个项目供需清单正式对外发布。据悉,这是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前期联合山东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等驻青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对专家教授科研成果、企业生产研发实际需求等进行摸底调研、梳理汇总后形成的。其中专家科创项目49项、企业创新需求73项、企业人才需求226项。

在这些项目供需清单中,目前已促成合作项目12项,包括山东大学孙锲教授、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王浚院士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将分别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在隔热材料、生物安全智慧装备等方向展开合作。启动仪式上,这12项合作项目也分别进行了项目签约。此外,在“项目供需库”中还有10多个项目也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目前正在进一步洽谈交流。

“我们启动千名专家‘三进’行动和山东大学百名教授进百企行动,既是服务创业城市建设、让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共享青岛开放发展大势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通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打造‘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4+1’发展生态的生动实践。我们希望通过政府的力量搭建一个高质量平台,让人才、技术乃至资本等资源要素通过平台发生互动耦合,实现价值倍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胡义瑛表示,下一步,人社部门将进一步摸底、梳理、汇总,实现合作项目清单、推进项目清单、供需双方需求发布清单的动态更新,按照清单逐一为这些合作项目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保障,研究可操作的推进措施。

让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面对面”,推动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

其实,在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方面,青岛做了不少功课。去年7月,市科技局就曾出台《2020年产学研对接专项行动方案》,组织各有关区市、高校院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等,充分发挥市场化、专业化平台作用,精准高效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去年全年组织线上、线下共400多场产学研对接活动。其中,围绕青岛市工业互联网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依托山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青岛市也组织联合60多个政企学研成员单位,共同成立了我市第一个重点学科产学研合作联盟——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合作联盟依托,意在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生态。

而在继去年全市131家博士后设站(基地)单位和部分创投风投机构联合组建的青岛博士后平台协作联盟后,今年7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也常态化组织了一系列青岛市企业高校博士后“牵手”行动,聚焦博士后这一高端科研人才群体,力争实现产学研创新合作、成果转化、产融结合。

青岛大学生物学博士后陈涛在采访中曾告诉记者,这种“携”企业进高校的模式,让更多地科研成果与具体产业有了接触机会。“以我自己为例,我的研究课题是功能性高分子材料,之前我们所研发出来的精细高分子材料更多地是用于科研研发材料用,对接的主要也是一些研究所,但其实这种高分子材料的市场应用非常广泛,除了化妆品、食品添加剂,还可以制作成散热膜,应用在家电制造领域。上次‘校企牵手’活动上,海信公布了自己的研发需求清单,其中便有跟我们相关的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内容。”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高校合作总监徐燕也表示,不管是“三进”活动,还是政府部门组织的校企“牵手”,“作为我们企业最直观的感受,是我们所反馈的人才需求得到了及时回应。”徐燕说道,企业在自己平台发布的一些人才需求,常常“石沉大海”,或者不尽理想,而市人社局的主动牵线搭桥,让这种供需对接更加靶向精准。目前,企业已经与山东大学孙锲教授正式签约隔热材料项目合作,“以此为契机,我们也正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与山东大学探讨开展全面校级战略合作。”徐燕表示。

当然,行动是第一步,效果才是目的。这也对青岛的产学研合作提出了更多地要求,除了搭建平台、做好“供需”匹配外,更要在体制机制上,做好人才保障,真正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

耿涛在现场致辞中也强调,要加强工作协同,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及其研发机构等多方力量,紧扣青岛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促进更多的校企合作和项目落地。尤其是要创新长效机制,研究专家科研成果转化的配套支持政策,根据专家在行动中做出的实际贡献,在利益分配、人才评荐、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诸方面给予充分考虑,通过政策赋能充分激发专家参与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动行动走深走实走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