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张川展新卷 一河秋色入城来
绿道漫步、体育场健身、儿童乐园遛娃……张村河生态绿廊成新晋宝藏休闲游玩地
深秋的张村河畔,宛如一幅流动的油画。金黄的银杏与苍翠的松柏勾勒出层叠的景深,蜿蜒的步道上,人们尽情呼吸着清新空气。社交平台上,众多网友写下“家门口的遛娃宝藏地”“河景美到出片”的留言,西起青银高速、东至松岭路的张村河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提升工程4公里全线成了新晋宝藏休闲游玩地。张村河这条承载着城市记忆与生态梦想的河流,正铺展“十里张川”的瑰丽画卷,让“推窗见景”的美好愿景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

张村河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新晋为市民宝藏休闲游玩地。
生态焕新:
河道变身自然秘境
踏入张村河生态公园,满目皆是匠心营造的自然景致。昔日规整的垂直岸线被缓坡入水的生态岸线取代,平直河道化作蜿蜒灵动的河床湿地,生态岛、子沟与植被缓冲带相互呼应,构建起完整的生态净化体系。带孔黄泥防渗材料赋予河道“自由呼吸”的能力,净化湿地与“水下森林”协同改善水质,白鹭、白骨顶鸡等水鸟游禽在此安然栖息、繁衍生息,俨然一座生机盎然的生物多样性乐园。“以前河边景致单调,现在出门就是层林尽染,空气都清新了不少,每天来散步成了我的习惯。”提及张村河的变化,家住附近的王大爷言谈间满是欣慰。

张村河美景如画。
生态与安全在此实现双向提升,公园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跃升至100年一遇,让市民亲水近绿更安心。沿线“春赏花、夏纳荫、秋观叶、冬览雪”的季相景观错落有致,五座市政桥与凌云、慧眼两座观景步行桥“一桥一景”,各有韵味。贯穿全线的绿道系统将自行车道、跑步道、慢步道有机串联,彩色透水沥青清晰划分功能区域,每一次漫步都能邂逅不同的自然惊喜。
全龄友好:
绿廊承载生活暖意
张村河生态公园如今已蜕变为全民共享的“城市会客厅”,全龄友好的配套设施让每个年龄段的市民都能找到归属感。四大主题儿童乐园融合趣味与科普,成为家长口中“家门口的遛娃宝藏地”,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探索自然奥秘;中央滨水区的金龙湖波光粼粼,城市客厅、城市阳台可承载露天演出、邻里聚会等多元活动;河床湿地区的科普展示中心与生态栈道,既是净化水质的生态节点,也是兼具研学价值的自然课堂。记忆广场的旧石板铺装、石笼文化墙的红瓦磨盘,在留存城市乡愁记忆的同时,更彰显了低碳循环的建设理念。

居民边散步边拍照打卡。
“周末不用奔波远行,带孩子在科普中心学知识,到运动场地挥洒汗水,和家人沿着绿道散步赏河景,这样的生活太惬意了。”年轻妈妈李女士一边用手机记录下孩子在草坪上奔跑的身影,一边笑着说道。此外,张村河生态公园周边7000平方米的篮球场、足球场、板式网球场等体育运动场地已同步投入运营,与公园功能互补,能够全方位满足市民休闲健身需求。
片区跃升:
科产城景融合共生
张村河生态公园焕新颜,是片区蝶变升级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崂山区以生态修复为纽带,推动张村河片区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品质跨越,一幅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市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交通路网持续优化,张村河片区已贯通提升37条道路、4座跨河桥梁,董家安置区周边2条主路、4条支路同步建成,科产城景融合共生,科苑经五路、长沙路等31条主次干道将于年底前陆续通车,确保回迁居民“出门即畅行”。公共服务配套加速完善,刘家下庄、孙家下庄2所幼儿园建成投用,合家苑便利店、瑶海路社区山河景苑农贸市场开业运营,蜀山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助餐点全面落地,山钢东部新天地街区引入真诚超市会员店等零售、美食品牌,亲民友好的创新型邻里服务让烟火气更浓郁。崂山区人民医院、城市航站楼等重点配套正在加速建设,张村河片区内青岛国际人才公园、平行世界公园二期后续也将全面开放,便利生活触手可及。

水鸟在张村河嬉戏觅食。
产业动能加速集聚,崂山区持续推进打造“全球VR第一园”和“全国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张村河片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四大专业化园区相继开园,歌尔虚拟现实整机和光学模组一期、虚拟现实创享中心、一汽解放(青岛)商用车开发院、源嘉生命科技产业园、东华软件副中心产业园等项目相继竣工投用,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已经形成涵盖16个大模型的矩阵。2024年,四大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为片区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从“绕河而行”到“向河而居”,从河道生态重塑到城市空间有机更新,张村河片区的蜕变,是生态红利与发展动能的双向奔赴。这里既有“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惬意,又有产业蓬勃、职住平衡的发展活力,未来,随着沿河消费带的发展,张村河将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这条集生态涵养、休闲娱乐、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城市绿廊,将成为青岛城市更新的生动范本,让市民在亲水近绿中感受美好生活的温度,让片区在科产城景融合中焕发持久生命力。(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姜丹宁 通讯员 鲁雪娇 张村河两岸区域开发建设指挥部供图)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