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 抵沪月余,学习上海现代服务业的路径愈发清晰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6日讯 自6月20日抵达上海,第四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百天实训已过去月余,以小组为单位的阶段性工作交流、总结也正在开展。不再是泛泛地谈论“三化一型”,每个人针对自己一个多月的实训工作谈感受、讲体会、做总结,逐人逐项梳理调研课题、项目,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一个更加立体的学习上海现代服务业的路径愈发清晰。

思考助力青岛高质量发展“金点子”

“我确定的调研课题是‘数字赋能,打造全生命周期一事全办的政务服务场景’,目前已对上海‘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这两张网运行的政策依据、流程设置进行了梳理,对随申办的应用也展开了调研。接下来,我将到新智认知数字科技公司开展实地考察,进一步深入了解上海优质政务服务的内在逻辑。”在小组交流会上,专业实训干部邸林晓,围绕着一个月的学习体悟介绍了调研课题的进展和规划。

接收第四批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的共有91家单位,都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挂起职务充当职员,扑下身子主动讨教,从不同角度体验所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形成具有一定代表性助力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金点子”,这是专业实训的初衷。

通过一个月的了解、观察、学习,结合实训单位性质、自己工作实际以及青岛发展所需,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题正在不断酝酿。如:上海高度包容的营商环境,怎样让企业家感到舒服,让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如何借鉴上海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擦亮“青岛制造”的金字招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城市更新与功能重塑的路径探讨,对青岛城市更新有什么启示。

对于重点课题,采取提报人介绍、全组队员建言献策、整合全队资源列出考察调研计划等方式,专业实训队对涵盖城市管理、行政审批、医养护结合、地方财税策略、涉外法律服务人才能力建设、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的调研课题进行了逐一分析。

搭建青沪合作发展“新桥梁”

“带着问题来上海,带着答案回青岛”,是整个实训工作的出发点。围绕“青岛需要什么”“实训单位有什么”“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三个方向,不同部门,相关领域的实训干部聚焦在一起,就一个青岛当下正在着力进行“攻坚”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如何搭建、用好青沪合作发展平台,这是第四批赴上海专业实训工作的一大亮点。

“7月21日,我所在的即墨城投公司成功发行2021年非公开发行短期公司债券(第二期),主承销商是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这是青沪合作的生动实践。”专业实训干部胡志刚说。“我所在的实训单位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将和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一道作为主承销商,为即墨区丁字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申请注册20亿元私募公司债,目前申请材料已报交易所,正在根据交易所反馈补充材料。”专业实训干部姜翔宇也在小组讨论中介绍了实训单位与青岛项目合作的桥梁搭建情况。

这样的场景也在小组交流讨论中不断发酵、持续。与上海知名广告运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利用浮山湾灯光秀载体,引进国内外一线知名品牌进行品牌宣传和产品推广;利用上海互联网医院发展优势,探索与青岛合作提升医疗资源可及性和配置效率……专业实训干部立足实训实际,从“已经干了”“正在干着”“打算干的”三个维度,畅谈思路想法,规划实施路径,提出意见建议。

寻找更多青岛城市“合伙人”

自去年6月份以来,一年多时间,以学习上海现代服务业为主题,青岛已经连续向上海派出四批513名实训干部。通过不断地精心“培育”,对青岛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与市场前景看好的上海企业家,也正坚定信念要成为青岛的城市“合伙人”。

为助力项目落地,第四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采取队员个人发布项目信息和需求、契合人员和资源加入、协调组对接推进的方式,对专业实训干部所在单位、所调研企业可能进行合作的项目进行重点研究。

专业实训干部解辉谈到:“我所在的实训单位世贸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设立的中城世贸城市服务发展基金,拟采取与国有平台公司合资的方式投入青岛市场,目前有市南、李沧、城阳、胶州共4个区市的国有平台公司与世贸进行接洽,部分公司已进行线下考察,希望各方加快加深对接力度,早日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对上海高仙自动化科技公司调研过程中,专业实训干部冯晓松也结合市南区楼宇、学校、医院密集的特点,发现与其智能机器人项目合作的可能。“我们将充当桥梁和纽带,继续与企业进行对接洽谈,保持密切沟通,努力推进项目落地,为促进企业青沪联姻作出努力。”冯晓松说。

接下来两个多月,专业实训干部表示将继续用好“两库一平台”(课题库、项目库、青沪合作发展平台),按照交流研讨会画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深入调研、做好课题,就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痛点难点在上海找答案、求突破,并推动有意向的合作和项目尽快落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胡相洋 通讯员 高玉一 文/图)

责任编辑:荣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