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他就把课堂搬到海滩上,96岁他仍记挂着为学生做标本

9月9日,96岁的姜铁容在儿子搀扶下出门散步。家住贵州路的他总是绕道去青岛一中,再去海边。在门口望望校园里活力四射的学生,看看忙碌的老师身影,老人满足地微笑。姜铁容的教书生涯在青岛一中度过,即使1990年后退休在家,他也没放下曾经的教育梦想。他收集动植物,制成标本,并详细记录制作过程,为的是把标本送给学校,给老师学生们做教具。

60年前他就把课堂搬到海滩上

1925年出生的姜铁容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他原本入选了政府部门职员。“1949年解放,东北急缺老师,单位看我是师范毕业,就把我派去支援。”姜铁容说,这个偶然的决定成就了他和教育的不解之缘。1952年从东北回到青岛,姜铁容进入青岛一中,干得是他的专业——教生物。

那时的青岛一中汇集了全青岛最顶尖的教师资源,大部分教师是大学毕业生,有人师从华罗庚,有人有留学背景,熟练掌握日语、德语的姜铁容和同事们很快从百废待兴的局面里梳理出了青岛一中生物教学方案。带着孩子们赶海,坐在沙滩上讲潮间带,趴在礁石上讲藤壶,在海里捞海带讲藻类的特征……60多年前姜铁容的生物课,即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都不过时,充满了教育智慧的课堂为学生们打开了生物学的大门。

在教材和资料缺乏的年代,为了给学生提供参考图,姜铁容练就了写生的功夫。学生们在海边研究了哪种动植物,青岛沿海有什么生物,姜铁容能用钢笔照着实物一笔一笔精确地画下来。

做标本把大自然送到学生面前

1990年,姜铁容退休。离开了校园,学生的生物课依旧是他最记挂的事。有市民慕名将没见过的海产动物送来请姜铁容辨别,姜铁容会赶紧叫来一中的老师和学生们,给他们介绍这些生物的知识和生活习性。人行道上,有白蜡树遭天牛侵蚀,姜铁容搜捕了虫子,仔细一看发现是“褐斑天牛”。他将天牛制成标本,带领学生讨论学习。报纸上说,一种叫“老鹳草”的奇异花草正在消亡,姜铁容对照照片,在一处居民院的草坪里发现了这种草,立即通知青岛一中生物组师生前来识别,并挖了几株在校园一角移栽成活。

姜铁容揣着瓶瓶罐罐,带着酒精、福尔马林上山下海,给学生们收集生物标本。“我怕孩子们忙,没时间去大自然里探索生物的奥妙,所以我把大自然的珍宝收集回来,给学生看。”姜铁容做的标本多是青岛特色的动植物——青岛海产节肢动物标本如稜蟹、蜘蛛蟹、扇蟹等稀有品种,还有青岛海产螺类、蛤类,以及胶州湾寄居蟹、海星、海燕、海胆等等。

脊索动物是脊椎动物的祖先,文昌鱼又是脊索动物里的代表。为了采集文昌鱼,他对照着潮汐时刻表,算好潮水,坐车跑到沧口海滩上,等待落大潮。要找到适合做标本的动植物,往往要爬山涉水,奔波数趟,但老人乐此不疲。“这事儿只能我来干,生物老师教书任务重,没时间。”姜铁容说。解剖、整理这些专业工序老人都亲力亲为,连盛放标本的匣子,姜铁容也自己动手做。

在青岛一中,有一个专门陈列标本的展室。有兄弟学校来交流,总会在这里驻足。学校将姜铁容的标本制作方法和标本图片编辑成册,印成“青岛海滨动植物标本采集”,在全国中学生物教研会上展示,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教师之家聚会就是教研会 

姜铁容的父亲是旧时私塾先生,他的女儿、三个外甥也都是老师,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逢年过节,小辈们来探望,姜铁容就把家庭聚会开成了教育研讨会。学校里新进了什么教学设备、学科有了什么新的教育导向,甚至是网上教学怎么实现和学生互动,都是姜铁容关心的话题。

96岁的老人,最大的牵挂,依然是孩子们的生物课堂。(青报全媒体记者 赵黎/文  韩星/图)

责任编辑:杨海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