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不到的“远方” 跨不过的“心坎” 后疫情时代的老人更需心理关怀

去不到的“远方” 跨不过的“心坎” 

后疫情时代的老人更需心理关怀


 “你们是想要憋死我呀,我就想出去溜个弯儿……”今年81岁的王先生家住淄博市张店区,因为疫情和天气关系,家人多次“严令”他禁止出门,日常物资也由家人采购带去,可把王先生给憋坏了。最近,南京疫情传播链再延长,经过一年半的疫情反复,带给人们最大的压力是不确定性,这无形的压力对老年人心理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疫情“受困”

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

记者走访发现,在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人际互动主要集中在社区、公园、茶馆或是养老机构等地方,子女多忙于工作,一家人也很少有聚在一起畅聊的时间;打牌下棋、跳广场舞、聚众聊天、散步打太极拳和代子女照看孙辈等,是许多老年人的生活写照。

如今,因为新型肺炎疫情的反复,老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独居的老年人被劝导尽量不要出门,许多的养老机构也陆续实施了封闭式管理,停止了老年人的各种聚会活动,家属也不得随意探视。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原本就不多的人际互动便急剧减少,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也严重考验着老年人对这种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的适应能力。

对此,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青岛凡敬心理研究院资深专家徐智鹏认为,有些老年人可能由于这种压力产生长期焦虑的情绪,或者正常的社交活动受到限制,生活规律被打破,随疫情反复出现波动的焦虑、抑郁等情况,甚至出现心因性疾病,如没有明显病因的血压升高,胸闷憋气等症状出现,体检也没有器质性变化,就要考虑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信息茧房

导致对疫情认知受限

“网上传言说中山路有疫情了。”家住青岛市市南区65岁的李女士和小区邻居们热烈讨论着所谓“在身边的疫情”。尽管这证实是一则谣言,但不管是与人维持互动,还是接受疫情相关的新资讯,大多数老年人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道听途说”的朋友圈,缺少主动查询权威信息和求证辟谣的能力。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疫情中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缺乏子女照顾的空巢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比普通老年人更加严重。

过去,老年人在家中是“权威”,领导和决策家中的事务。当他们慢慢老去之后,在家中的地位也慢慢减弱,身体机能在逐步退化,使得老年人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凭啥不让我出去,我的腿还能走路。”“疫情就没那么吓人,不戴口罩也没事儿……”等这些都是老年人常见的反抗方式,也是老年人对恢复正常生活的渴望。

其次,相比起年轻人对于疫情的恐惧而言,老年人可能并不会那么在意。我们每个人都会抱有侥幸心理,老年人也不例外。面对疫情,有些老年人会觉得,疫情不会传染到自己身上,甚至不会降临到周围人的身上。徐智鹏提到,老年人社会经验丰富,心理抗压能力优于年轻人,但思维能力、反应速度明显下降,同时信息获取渠道较为单一,造成信息茧房效应,影响对外界信息的正确判断。

多管齐下

度过心理之“疫”

徐智鹏建议,老年人在疫情之下保持健康心理状况,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生活规律化。老年人对于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在逐渐下降,例如常去的公共场所变为不定期的开放和关闭,子女亲人规律的聚会因疫情变得不规律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做简单的预案,例如多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利用社交媒体与亲人交流,如遇到要隔离的情况或者熟悉的购物环境需要暂时封闭,学习一下手机购物或者让子女帮忙代购等等。制定简单预案可以让生活更有规律,把控感增强,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其次,学习一些技能。美国加州大学实验证明,每周学习一些技能,可让老年人大脑变得更“年轻”。这些技能可以是学习语言、操作平板电脑、摄影绘画、剪纸书法等等,原本不掌握的技能都可以尝试。新的技能学习可以轻度挑战大脑,既保持大脑活力,又可以疏解情绪。最后,是学会求助和获取有效信息渠道。对于疫情疾病等信息,应该多关注权威机构发布的内容,例如卫健委、疾控中心等。如果不知道如何获取,可以多问问子女或晚辈。很多老人怕子女辛苦,有困难也不愿意麻烦他们。因此很多错误信息和谣言在老年人中间传来传去,无形中增加许多恐慌。

除了老年人自身以外,子女也是老年人们很重要的支持力量。子女们可以借由这次机会,多关心家中的长辈,让父母感受到子女们的爱和陪伴。若是子女和父母分开居住,则可以通过每天的电话语音、微信联系,关心老年人的日常起居,多询问多了解他们有没有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借此培养老年人的积极情绪,正确看待疫情,乐观面对生活。

专家介绍

徐智鹏

青岛凡敬心理研究院资深专家

“海瓜子心理”APP创始人

青岛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

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

(观海新闻/老年生活报全媒体记者 付瑶)


责任编辑:付瑶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