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 上海豫园商城“老树发新芽”,给青岛老城复苏带来哪些启示?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4日讯 每座有历史底蕴的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地标,比如上海的城隍庙、成都的宽窄巷、南京的夫子庙、重庆的磁器口,这些地标不仅是当地“揽客”的优质旅游资源,在合理开发利用后,仍可作为整座城市的核心资产,发挥出极大的商业价值,助力城市消费升级。借在复星集团实训之机,来自市总工会的专业实训干部李丽、青岛亿联控股集团的专业实训干部成跃文走进豫园商城,追问豫园商城繁荣背后的“成长逻辑”,探寻对青岛老字号地标景点复苏的借鉴意义。

豫园、城隍庙,是海派文化发源地,也是上海城市文化地标。8月的上海豫园商城,经典场景“绿波廊”“湖心亭”“海上梨园”“九曲桥”,老字号松月楼、老庙、童涵春堂、永清假发,与新品、首款、跨界、潮牌相融合,释放新经济活力的同时,也让人深刻感受到上海老字号复苏后所焕发出的旺盛生命力。

“豫园的生命力,首先得益于体制机制创新,混改激发了发展新动力。”李丽说。据悉,1990年,豫园商场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股“;2002年11月,复星集团以股权转让的形式获得豫园20%股份,并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2018年,复星联合上海市黄浦区政府正式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将优质资产注入豫园,成为豫园股份的控股股东。李丽说:“混改后的豫园股份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机制更灵活。豫园在原有良好产业运营基础之上,在品牌焕新、产品研发、营销模式、经营模式等方面积极创新,从上市前总资产只有0.7亿元,发展到如今已超1100亿元。”

文旅商融合是立身之本,园庙市一体是发展动能。近年来,豫园股份围绕“文化复兴、经典时尚”进行全方位产业升级和老字号产品焕新。目前豫园有中华老字号18个,国家级非遗4个,市级非遗15个,被称为”活态博物馆“。

“松鹤楼、童涵春堂、梨膏糖,梨膏糖制作技艺、切三丝工艺等,这些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豫园不仅没有被时代淘汰,而是根据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变,积极拥抱国潮创新。”成跃文说,“这些凸显上海产品引领性、迭代性、原创性的上海品牌,厚积薄发、重新崛起,在IP联名、跨界合作等新营销模式方面进行探索,进一步增加了品牌黏性,让老字号不断焕发生机,也全力驱动‘上海制造’卖全国、卖全球。”

作为青岛市井文化的发源地,劈柴院乃至中山路、馆陶路街区也承载了青岛的百年历史与记忆,是很多外地游客眼中的“网红“打卡地。今年是市南区西部老城区复兴发展的全面起势之年,其中的“一号工程”——中山路区域保护改造中明确,将建设劈柴院二期,并打造成最时尚、最青岛的文化旅游街区。在这其中,可借鉴豫园商城的运营经验,实现品质提升。

老地标改造是个长期、浩大的过程,这其中牵扯到拆迁安置、功能布局和业态整合等,需要资金,同样更需要灵活的体制和机制。专业实训干部建议用好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成立民企和国资混改公司,作为开发改造的主体,政府管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实现“大公司、小管委”的功能区开发模式,对老地标周边的商业进行统一整合,打造出水平、打造出标准、打造出特色。

老城改造,关键是留住文化的根。专业实训干部建议升级改造分步实施,以最能代表青岛文化内涵的点为半径,以点带面逐步展开,稳步推进,成熟一片、推进一片,做到精雕细琢,避免出现冒进,让青岛的根和魂在老城区释放新活力。此外,老字号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劈柴院、中山路街区是青岛老字号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专业实训干部建议通过实施各类适合老字号发展的政策激励,鼓励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引进能产生协同作用的战略投资者,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升级、模式升级和资本升级,实现老字号“老树发新芽”。(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胡相洋 文/图)

责任编辑:管佳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