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新闻记者援藏日记54 | 20多年来,日喀则的变化如此之大

时间:2021年8月16日

地点: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海拔3860米)

天气:21℃/10℃ 晴转多云

临来日喀则之前,青岛日报社老摄影记者、原青岛画报副主编张岩老师发给了我一批老照片,是他在1997年到日喀则采访青岛援藏工作时用胶卷拍摄的。到达日喀则之后,只要出行,我就对比手机中存着的这些照片,加上当地藏族驾驶员们的指引,5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找到了大部分拍摄地点,在原地原角度重新拍到了经历20多年变化后的新照片。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这个欢庆的日子里,在此发出这些照片,以展现20多年来,西藏当地干部群众和援藏干部努力建设的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日喀则。

20多年来,青岛援建的项目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条路——青岛路。1999年,青岛援藏组投资1100万元,对青岛路拓宽改造,当年国庆节全线贯通。当年为了筹集这笔资金,援藏干部费尽了周折,现在还能听人笑着谈起这段过往,但笑声中能感受到那份辛苦。2001年-2003年,青岛援藏继续进行青岛路旧城改造,建成了一批具有商业价值和现代美感的建筑。之后,青岛路又进行了三次维修改造,其中2017年投入援藏资金近1200万元,实施维修及环境综合提升。现在的青岛路开阔平整,隔离带的乔木、灌木郁郁葱葱,两侧商铺林立,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是日喀则市最靓丽的“景观大道”。

青岛路与上海路路口的这处交通指挥岗台,是当年日喀则市区唯一一处交通指挥岗台。现在,城区各处路口已经用智能化的信号灯来指挥交通了。远处的天蓝色楼房,当年是农行日喀则地区分行,现在只是一处分理处,在它的对面,建起了高达9层的农行新办公大楼。

日喀则市区现在有四条南北大道,从西往东分别是山东路、上海路、黑龙江路、吉林路,分别对应对口日喀则市援藏工作的四个省市。从上面的老照片来看,1997年日喀则市区的东部边界基本上只到了山东路和上海路一带,现在黑龙江路和吉林路所在的区域当年还是一片青稞田。图片下方的这片区域,以前叫城南街道七居委,现在是城南街道扎西吉彩社区,在1997年,还都是一片平房,市区也仅见几处为数不多的楼房。现在,这一片平房已经都变成了藏式小楼,而市区的边界已经向东延伸到了到了远处山脚下的年楚河两岸。由于日喀则市政规划楼房不能太高,所以我们见不到沿海城市那种摩天大楼,但是我们可以从对比中看出来,日喀则已经从一座小城变成了一座新兴城市。

这张对比照是对着上一张照片的左侧方向拍摄的,图片中可见尼色日山下的扎什伦布寺和寺中的金顶。扎什伦布寺右侧可见桑珠孜宗堡的遗址,那时还没有重建。在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一条非常明显的土石马路,就是现在的扎德路。扎德路取名自“扎西德勒”,寓意吉祥如意,现在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市区主干道。在新拍的照片中,扎德路已经被鳞次栉比的楼房掩盖住了,只能看到路北侧的一座现代化体育场——日喀则市体育场,取代了老照片中原处的一片空地。前景中的扎西吉彩社区,以前都是平房,随着桑珠孜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收入提高后,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楼,再也不用住以前那种土坯平房了。

桑珠孜宗堡,建于海拔4000米的宗山上,使其成为日喀则市区最显眼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又被称为“小布达拉宫”。图中可见,1997年的宗山,是一处遗址,山下的房屋还是二层土坯藏式民居。而现在,山上重建了巍峨的宗堡,山下也新建了3层楼房,门头鳞次栉比,市场繁荣。

日喀则在元末明初成为西藏的政治中枢后,取名“溪卡桑珠孜宗”,意为“如意庄园”,简称“溪卡孜”,又称“喜格孜”,这就是“日喀则”的音译来源。17世纪中叶,全藏政治中心重回拉萨,溪卡桑珠孜宗名称中意味着最高地位的赞美词“桑珠”被取消, 仅保留简称“溪卡孜”。2014年6月26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青岛对口支援的原县级日喀则市改名为桑珠孜区,也就把最吉祥如意的名称又叫了回来。

东嘎乡情远希望小学,经历了1996年、2008年、2020年三次建设、改建、扩建。小学1996年初建时还是土木结构平房,2008年青岛援藏投资370万元,对学校进行改扩建,原来的土木结构校舍改建成了2层楼的教学楼,并更名为情远希望小学。2020年,青岛市第九批援藏组再次投资800万元,为学校新建一座4层新教学楼和一座学生宿舍楼。

这三张对比照片,第一张是在学校门口拍的,从中可以看出,校门和校舍完全发生了变化,校园内原先的土木结构平房教室变成了2层教学楼。第二张是在教室里拍的,图中清晰可见教室内的设施设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张照片则是孩子们上课的特写,虽然校服发生了变化,但是孩子们学习时积极向上的精气神一点都没有改变。

教武场是日喀则市中心著名的商业区,现在老照片中的空地早已建上了密密麻麻的商业用房。教武场中心地带现在正在原地重建,完工后将成为一处人气旺盛的新商业综合体。

山东路北接青岛路,是日喀则市中心最重要的主干道,市委市政府均坐落在这条道路上。山东路上还有一座著名的建筑——山东大厦,由山东省第一批援藏中心组建设,并于1999年获得由世界吉尼斯中国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最高海拔城市中的最高大厦,是藏汉友谊、鲁藏团结的丰碑。就是在20多年后的现在,山东大厦仍然是城市中最显眼的建筑之一。山东路的变化可看出日喀则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提升。

珠峰路以珠穆朗玛为名,可见其重要性。这条路是在1995年-1997年开通的,现在路两侧广电、文化、旅游、企业等单位众多,也是日喀则市区的一条重要主干道。

上图中的土路是由甲措雄乡通往市区的一条道路,现在已经硬化成水泥路面,路两侧也建起了不少厂房。画面左边的山叫乃桑日,山下的拉日铁路于2014年8月建成通车,2021年6月25日,拉日铁路开通运行动车组,可直达拉萨和林芝。

这是曲荣美塘路与上海路路口,老照片中那座造型别致的楼房,在1997年是一座新开的超市,名叫佳佳乐超市,当年很是红火了一阵。现在,因为城区的扩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延,变成了一处处杂货铺,这也是所有城市老城区发展存在的共性。不过道路由土石路面变成柏油路面仍然见证着城市的发展。

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就在上一张照片中佳佳乐超市的东侧,当时路面还在整修,道路上跑的是马车、拖拉机。而现在,居民们开着越野车行驶在沥青道路上。路两侧的两层藏式民居,早已重建成3层的商业门头房,给居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仁布路在1997年基本就是日喀则城区的东部边缘,再放东走就是农田了。老照片中所拍的楼房,是原县级日喀则市老行政中心正在建设的办公区域。据日喀则老居民回忆,这张照片里正在建设的楼房应该是当时的县级日喀则市乡镇企业局、武装部等部门的办公地点。2006年-2010年,青岛援藏组接力实施县级日喀则市(现桑珠孜区)行政中心南迁至齐鲁大道,带动了南部开发,扩大了城市规模。仁布路的两侧现在变成了商业用房,老照片中可见的大院就是原县级日喀则市机关大院,院内的白色楼房就是当年的老青岛援藏公寓。这处大院后来开发成一座档次不低的住宅小区。而1997年还在铺设的硬化路面上,早已不见当年的牛羊,而是行驶着各色汽车。

这张照片中的江当输水干渠,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江当乡河段。该工程自1996年12月22日开工,边建设边受益,从1998年3月起开始发挥灌溉效益,至2000年10月基本建成,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据《青岛援藏志》记载,当年青岛市技术援藏干部作为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提出的水毁工程技术通过了日喀则地区和西藏自治区江河办的审查,保证了江当干渠和灌区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江当输水干渠工程的建成,是藏汉民族兄弟共同携手、精诚团结的友谊结晶。

上面三张老照片中的女医生名叫毕燕琳,是青岛市市立医院的一名麻醉医生,1996年10月进藏后与同事一起让以妇幼保健为主的小型综合医院市医院(现在的桑珠孜区人民医院)逐步走上正常的管理和业务开展的轨道。在这期间,援藏医生们下乡巡回医疗,“青岛援藏医疗队”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日喀则的田间村头。当然,那时的条件还很艰苦,毕艳琳和同事们要走过青稞田,就在田间地头给农牧民义诊。

现在,青岛援藏组成立了西藏首支由援藏干部和援藏医生组成的“山海情·红马甲”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偏远乡村送医到家,开展重大疾病预防筛查、义诊巡诊。新照片中的两名医生分别是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医生延荣强和普外科医生刘璞。青岛援藏积极筹措物资并创造条件,让农牧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援藏医生们的工作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提高,并能把优质的医疗送到更偏远的乡村,从而更好地缓解偏远山村农牧民的就医难、看病难问题。在桑珠孜区人民医院现代化的远程医疗中心内,医生们再也不用用黑板来传帮带了,直接远程连线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的专家们就可以在线远程会诊、远程教学了。

照片上的地方位于318国道4679公里处,属于拉萨市曲水县桃花村,地处雅鲁藏布江陡峭河谷地段。老照片中虽然只有几栋平房,当年也是一处有名的停车休息的地方。现在,桃花村的这处地方重新改建起了2层藏式楼房,路边的树木明显增多,山上架起了高压输电铁塔,就连右侧的那块巨大山石也被水泥石块护坡牢牢固定住。远在1997年,日喀则市区也没有几条硬化路面,著名的318国道也只有在拉萨至日喀则段才是硬化路面,拉萨以东到林芝、日喀则以西到终点聂拉木县,绝大部分路段还是土石路面。如今,318国道仍然是拉萨到日喀则的主要通道,但是沿路修建起了拉日铁路,拉日高速部分路段已经通车,剩下的路段也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在不远的将来,拉萨到日喀则将全程高速通达。(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张岩 王建亮 文/图  )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