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赴约!6年后他真的考上了支教老师的母校

“我们有一个约定

等到他们高考的时候都来建大

都来西安上学

这样我们约定在西安见面”

2015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李珂胤在支教时

和孩子们约定来西安上大学

如今

这个约定实现了

9月4日

来自陕西汉中的大一新生陈龙

如愿来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报到

在陈龙读初中时

李珂胤来到他的学校支教

并担任其班主任

“他(李珂胤)当时是我们初一班主任

还给我们上英语课

李老师也会经常给我们说一些学校情况

让我们好好学习”

2015年-2021年

这6年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受李老师鼓舞

陈龙考上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陈龙说

“我也希望将来能像李老师一样

成为一名研究生

然后回到我的家乡去支教”

支教所传递的力量

远远不止是知识本身

还传递着孩子们希望的星火

流淌着一代代志愿者燎原的热泪

今年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准格尔旗的温正凯

以631分的高考成绩

被东南大学电子信息类录取

早在2015年

刚上初中的他就与东大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在准格尔旗第九中学

东南大学研支团的科技启蒙教育

让他的心中萌生了一颗科技强国的种子

温正凯与支教团老师合影

东南大学先后有两批研支团的老师

辅导过温正凯

在老师们的启发与指导下

温正凯设计出作品《新型节能环保空调》

在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奖

温正凯参加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

“当时帮助我完成科技创新比赛的作品设计

有一幕我记得特别清楚

老师为了完成一个作品

一边写代码,一边焊电路

就是这样的情景让我着迷了

自那以后我便希望也能成为那样的人

可能这也是我后来

选择信息电子专业的原因之一吧”

东南大学研支团成员在准格尔旗首届中小学科技动漫日合影

高考填志愿时

温正凯毅然选择了东南大学

如今如愿

他开心地说

“终于考上那个曾经

陪我读书写字

陪我科创娱乐

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录取的那一天,我激动地跳了起来

我想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温正凯表示

将来也会参加这样的活动

将志愿的火炬接力下去

其实

温正凯并非该校首个来自支教地的学生

2013年考入东南大学能环学院的吕旭

便是东南大学研支团刘睿老师的学生

刘老师曾在他的最后一课中这样说到

“希望我们下次相聚

是在东大的校园里”

吕旭承载着刘老师的殷切期望

如约而至

“刘老师,我没有失约!”

准格尔旗是东南大学研支团第一个

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支教服务地点

自2003年至今

一代代支教人已经服务了18个年头

支教工作一年一年的接力

支教精神也在一代代传承

7月23日上午

云南省凤庆县鲁史中学的彝族学生何应喆

从中山大学副教授贾坤同的手中

接过了录取通知书

这意味着

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即将成为一名中山大学的学子

此时

距离他这个梦想萌芽的时间

已经过去了四年多

何应喆和班上的同学跟支教老师合影(前排左二:何应喆)

四年前

中山大学研支团的学生骑着摩托车

翻越了几十里山路到何应喆家里进行家访

跟他聊了很久

家庭情况、近期学习、未来规划……

和他约定,以后要考上中山大学

这在当时初三的何应喆心里

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2014年

中山大学开始派遣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

到何应喆所在的鲁史中学进行支教援助

何应喆初一时

在支教老师杨彦鹏的课上

头一次听到电视里才会有的普通话

初三时在支教团的带领下

参加了广东一所高中的夏令营

那是他第一次走到县城以外的世界

参观中山大学校园(左二:何应喆)

高三的冲刺阶段

更是得到支教团的关注和培养

直到今年高考

他以617分的好成绩被中山大学

国家专项计划录取

鲁史中学资料图

截至目前

中山大学已派出

7届研究生24人到鲁史中学支教

何应喆们的圆梦故事还在这里继续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

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

研究生支教团项目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

共同组织实施

20多年来

研究生支教团怀揣青春梦想

以“志愿+接力”的方式

先后从全国200余所高校

公开招募了23批共计25551名志愿者

赴中西部近700所县乡中小学校

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工作

在支教扶贫、协力振兴

实践育人、引领风尚等方面

发挥积极作用

(综合整理自微博@新华网 、搜狐千里眼视频,微信公号“青年东大说”、“中山大学团委”、“中国青年志愿者”)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