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台|不戴头盔、不挂车牌、随意停放、飞线充电…… 管理“掉了链子”,电动车“没了规矩”

青岛日报2021年9月17日8版

不戴头盔、不挂车牌、随意停放、飞线充电……

管理“掉了链子”,电动车“没了规矩”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以其节能环保、轻便经济等优点进入市场,深受市民青睐,成为很多家庭中短途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近日,本报舆论监督热线、观海新闻客户端“直通12345”平台陆续收到市民的来电和留言反映,在一些区市中,骑行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电动自行车不上车牌、随意停放、飞线充电的情况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电动自行车管理“掉了链子”。

“电动自行车在岛城兴起的时间并不长,在执法管理、设施配套、市民意识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一位接受采访的市民希望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电动自行车的执法力度,增设停放和充电配套设施,并加强宣传教育,营造交通有序、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

安全隐忧:

无牌无盔,出行“无视安全”

· 西海岸新区滨海大道上,不少电动自行车车主不戴头盔。

不戴头盔、无牌上路等交通违法行为,给出行埋下了隐患。近日,记者在部分区市的主要路口蹲点调查发现:骑行者戴头盔的比例不足3成,并且普遍存在无牌电动自行车上路的情况。

超7成电动自行车骑行者没有戴头盔。

在西海岸新区的滨海大道、峨眉山路路口,永旺梦乐城、吾悦广场、海上嘉年华三大购物广场坐落于此,是新兴的商业聚集区。9月12日,记者随机在该路口掐表守候统计出这样一份数据:5分钟有35辆电动自行车经过,其中26辆电动自行车上的人员没有戴头盔,戴头盔的比率不足26%。记者移位到该路口北侧的一处非机动车停放区,又统计出这样一份数据:停放着152辆电动自行车,其中52辆车没有上牌,挂牌比例为66%。

仍有不少电动自行车没有挂牌。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不少电动自行车上坐了两人,更有甚者一家三口都没有戴头盔坐在同一辆电动自行车上。

此外,记者还探访了平度市河头农贸市场:5分钟共有56辆电动自行车经过市场门口,其中14辆电动自行车未挂牌,有7名骑行者戴了头盔,戴头盔的比率为12.5%;挂牌比例约为75%。

有的骑行者对交通法规知之甚少,他们表示,不知道电动自行车需要挂牌。有的骑行者则心存侥幸,他们表示,交警执法主要针对机动车辆,对非机动车极少干预。

“头盔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真要遇到危险,戴与不戴可能是生与死的区别。而对电动自行车实施登记挂牌,目的是规范电动自行车的交通秩序、查处违法行为,从而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业内人士指出,从2020年6月至今,交警部门持续开展“一盔一带”行动,让骑行者都佩戴头盔是工作的重点。

此外,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必须佩戴头盔,且车辆上需挂有号牌,否则不得上路行驶。“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其实已有法可依,但乱象丛生、屡禁不止的背后,是管理上的缺位。”该业内人士希望,执法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严格管理,给电动自行车套牢“紧箍咒”。

管理缺位:

乱停乱放,“拦路虎”待清理

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同样饱受市民诟病,尤其是学校、医院、居民小区是这一问题的“重灾区”。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数据显示:8月,有关电动自行车投诉约719条,其中有240条与电动自行车乱停放有关。

而在本报舆论监督热线、观海新闻客户端“直通12345”平台的留言里,上周就有数十位市民反映,他们被乱停的电动自行车扰得“脑子乱哄哄”,希望通过本报发出呼吁:“希望有关部门赶紧清理这些‘拦路虎’”。

记者从本报舆论监督热线、“直通12345”平台留言中选出反映较为集中的平度实验小学门口、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莱西市宏远书香门第小区进行了实地探访。

平度实验小学位于红旗路南侧。记者探访时正值放学期间,学校门口车流量较大,现场正如市民投诉所言“乱作一团”:在学校门口的人行道上,有施划的非机动车停放区,不少家长仍然乱停;在临近的公交站前,电动自行车随意停放,甚至堵塞了进站通道,公交车无法进站,上下车的乘客只能在车流中穿行,过往的其他非机动车也被挤到了车行道上,与机动车抢道;在学校东侧的红旗路与苏州路路口,人行道上划有一排非机动车停放区,尽管车位大量闲置,但仍有电动自行车停放在线外,留下了最窄不足半米的空间供行人通行。

·平度实验小学门口,多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非机动车道上。

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很久了。每到上下学时间,总有很多接送孩子的家长将电动自行车直接停放在红旗路的非机动车道上,引发拥堵。”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同样存在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的问题。“尽管院区内设置了多处非机动车停放区,但总有人把电动自行车停放在核酸检测通道外。医院前去管理,患者家属不听,长此以往,也就不管了。”一位工作人员说。

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医疗中心一楼大厅的门外。

记者在现场看到,20多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医院的核酸检测通道外,另有3辆电动自行车直接停在医疗中心一楼大厅的门外。“医院门前人来人往,电动自行车随意停放不仅阻碍通行,还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生自燃或歪倒,很可能对周围人员带来伤害。”前来就医的李先生说。

记者前往莱西市宏远书香门第小区探访看到,几乎每栋楼的单元门两侧和楼道内都停放了多辆电动自行车,阻碍了居民正常通行。“小区里没有施划非机动车停放区,也没有人对乱停的行为进行约束,才导致乱停情况愈演愈烈。”有市民建议,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合理施划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乱停放行为的管理和处罚力度,才能根治电动自行车乱停的现状。

·莱西市龙海花苑小区线缆从居民家的窗口“飞”出。

市民关注:

飞线充电,“导火线”无人管

7月20日,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召开视频会议通报:今年以来,全国发生电动车火灾事故6462起。这份通报也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我们小区也存在电动自行车充电不规范的问题。”“空中的充电‘飞线’就是‘导火线’。这种问题哪个部门负责?”“许多老旧居民小区内存在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的现象,希望规范电动自行车的充电管理。”

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记者日前探访了投诉量较高的莱西市龙海花苑小区、西海岸新区濠北头小区。

“我们小区的很多业主把楼下的储藏间改作电动自行车停车库。居民从家中拉扯电线,接到储藏间给电动自行车充电。”家住莱西市龙海花苑小区的王先生向记者反映,小区内飞线密布,如同蛛网,有的接线板暴露在外,存在安全风险。

记者在龙海花苑小区看到,每栋楼上都有线缆“飞”出,有的直接垂落到地面上,有的则连入楼下的储藏间。记者粗略测算:平均一栋楼上,大约接出20余根线缆。此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时有居民骑着电动自行车进出储藏间。

据一名车主介绍,龙海花苑小区是2003年建设的小区,小区内没有电动自行车充电的场所,居民只能自己想法充电。“楼下的储藏间交付之初没有通电,近两年随着电动自行车的普及,开始有居民从家里私自接线,而这些线缆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已经严重老化,很容易引起漏电或火灾。”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在西海岸新区濠北头小区,飞线充电的情况混乱。记者走访该小区时正值休息日,几乎每个楼座下都有电动自行车在充电。其中,111号楼的情况最为严重。4个单元门前停放了近30辆电动自行车,数不清的线缆从楼上“飞”下。

“如今,使用电动自行车出行的市民越来越多,但小区内外都没有配套充电设施,居民从家中飞线充电也是无奈之举。”一名车主说。记者在濠北头小区内外转了一圈,没有发现一处供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的场所。记者以居民身份询问该小区保安,如何给电动自行车充电?得到的答复是,小区没有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物业允许居民从家里接线充电。

“电动自行车在充电环节有自燃隐患,长时间电池过充,自燃风险会成倍增加。”采访中,有居民吐槽,无序充电的电动自行车就像悬在居民头上的一颗颗炸弹,让人感到不安。希望相关部门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解决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难题。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邱 正

记者点评

管理“真空”不能“长空”

对待电动自行车的问题,不同主体持有的态度不一:说“放”者,看好其身为环保交通工具的绿色前景;说“禁”者,痛心于频发的事故;谈“限”者,认为需要补一补部门的管理空白、车主的素质课。

那么,这一道民生难题,到底该从何破解?

电动自行车是一种新兴事物,前期,法律法规对其约束并不明确,一度出现“真空”。面对新生事物,管理出现“真空”可以理解,但长期处于“真空”则就有待商榷了。分析“真空”出现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此“真空”看似棘手,其实并不复杂,关键要明确管辖范围和增强责任心。

首先,应有“一盘棋”的理念。机制建立环节,厘清职责,明确部门、单位在涉及电动自行车行业各环节的职责、流程、标准等;配套建设环节,相关部门、单位应当推进电动自行车室外集中充电和停放区域的建设,按照“一小区一策”合理制定配建方案;交通治理环节,交警部门应当下大力气推进电动自行车挂牌,强化日常监管,增设非机动车违章监控设备,严格落实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和处罚制度,有违必罚;监督管理环节,利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整合应急、公安、消防、城管、房管、市场监管等各方力量,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形成监管合力。

其次,应有“人心齐,泰山移”的信心。利用已有的网格管理机制,加大对电动自行车乱停、飞线充电的“网格防控”,多方力量齐抓共管,人人动手消灭“真空”。当然,监管是“外力”,电动自行车的规范使用主要来自车主的“内心”。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引导,让更多车主拥有“告别陋习”的自觉。

群众利益无小事。落实责任是管理的核心要义,也是杜绝“真空”的不二法门。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不能松开管理的“紧箍咒”,而要牵住落实责任这个“牛鼻子”,让责任不要“真空”,让真空不能“长空”。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