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赵冬梅即墨开讲“关注历史中的个人,最大的立足点在生命本身的价值”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25日讯 10月22日,即墨古城大讲堂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冬梅做《历史中的个人》专题讲座。即墨古城大讲堂是即墨区为民要办实事项目及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重点项目(活动)。本次活动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政府、青岛出版集团主办。

对于历史中个人的关注,最大的立足点就在于生命本身的价值。

赵冬梅教授通过魏晋文学家赵至、宋代孝子王樵以及司马迁笔下张行婆三个小人物的故事,讲述了制度束缚下个人的逃无可逃,时代错位下个体的无能为力,以及传统伦理秩序之下,女人如何在一个逼仄的生存空间里,卑微却精彩地活了一生。

赵冬梅教授提出,历史学有服务大众的一面,有跟我们的时代、跟我们普通人分享知识、分享情感、分享理性智慧的功能,这也是为什么要讲述历史上普通人故事的原因。

部分精彩内容分享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就像电影的蒙太奇一样,我们读的时候,会加上自己的想象在里面。对国家而言,看战争的胜负,看国家财力的消耗。但是,对个体而言,对诗里这对夫妻而言,丈夫死了,妻子成了寡妇。可是她还不知道,她还在等,她还在盼。这就是历史中的个人,这种历史中的个人非常渺小。但是她存在吗?她存在。她像你我一样都真实的存在。

普通人的生命,在传统的历史叙事当中,是没有地位的。中国传统的思想,对于普通人呈现出一种群体的尊重和个体的忽视。老百姓作为集体的力量,是得到了尊重和重视,在这个重视中,其实是没有个体的存在。

在传统时期,没有所谓的独立的个人。儒家讲究的是“忠臣必出孝子之门”,讲究的是以孝治天下,以孝为忠。女性是不包括在内的,因为女性在公共领域里没有空间。所有的男人们,当他们去报效国家,出现在社会上要扬名立万的时候,都不是作为他自己出现的,他是作为家族的孝子贤孙出现的。

传统的历史书,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比如《二十四史》,事实上全部以国家为主体。本纪不是皇帝的个人传记,是以皇帝为国家首脑的国家大事记。

在历史上,女人是很难被看到的。即便武则天时期,女性地位也没有什么改善。但是夫妻在家庭内又是平等的。夫妇结合是两个家族的结合。我们要看到性别,要看到阶层,还要看到时代,看到特殊的制度背景、文化背景等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通讯员 马艺峰 文/图)

责任编辑:刘丽娜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