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万名企业家“屏对屏”畅谈,青岛举办的这个重磅论坛释放什么信号?

“屏对屏”畅谈:近万名企业家分享“青岛机遇”

青岛中欧创新产业投资基金(人民币二期)启动,总投资93亿元项目在线签约

世界正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背景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相互尊重、互利合作。

11月18日,2021中欧企业家峰会青岛论坛如期举行。疫情的阴霾尚未散去,以“屏对屏”的方式,近万名中外企业家、专家学者实时在线,以探寻“新趋势 新路径 新动能”的共同期待,校调时钟共同开启激荡脑力的“青岛时间”。

“中国‘入世’20年,已经成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里开放程度最大的国家,中欧企业家峰会从欧洲移师青岛,折射出全球经济重心转移的大趋势。”作为当年参加中国入世谈判的亲历者,中外企业家联合会联席主席龙永图的判断掷地有声,“全球贸易投资热土正在从欧洲转向亚洲和中国。”

关于全球发展新趋势中的中欧合作新机遇,中外企业家们纷纷将目光投向“碳中和”合作、数字化转型。未来,企业家们将在新能源、绿色金融、智能制造等方面迎来更多合作机会。而青岛丰富的产业、技术、人才等优势,也将成全更多中外企业家的发展雄心。

11月18日,2021中欧企业家峰会青岛论坛举行。图为龙永图发表视频致辞。 傅学军 摄

世界经济中心加速东移

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金融风险;无论是消除贫困,还是解决流行病问题,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需要全球共同应对。“我提议,在本届论坛上,企业家们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地思考我们共同的未来。”英国前首相、中外企业家联合会联席主席戈登·布朗在致辞中表示,“我们的关注点是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与戈登·布朗对于“共同未来”的强调一样,法国前总理、法国政府中国事务特别代表、中外企业家联合会联席主席让·皮埃尔·拉法兰也认为,“我们面临的很多挑战对中国和对欧洲有着相同的影响。正因如此,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齐心协力,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明天。”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松添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投资目的地国和第二大消费国,未来15年中国每年进口总额将超过2.5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每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超过1.5亿人次。“中欧彼此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唯有坚实的利益基础。中欧互利合作互有需要、优势互补、前景可期。”

“去年中国跃居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前10个月,中欧贸易同比增长20.4%。”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中国前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用一组数据佐证,“中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相互尊重、互利合作。”在他看来,中欧深化经贸务实合作,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不仅为实现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也将为世界经济疫后复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增添正能量。

绿色创新成为合作关键词

百年变局之下,什么是全球发展新路径?新路径创造的新机遇应如何把握?面对全球发展的共性问题,中外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各有思路。

“拓展双边贸易机遇、加大相互投资机遇、挖掘绿色合作机遇、提升科创合作机遇。”刘晓明用四个“机遇”概括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合作的机遇来自于双方的优势互补。“中欧已建立绿色合作伙伴关系,今年2月、9月两次举办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绿色发展成为中欧合作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在中国新发展阶段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未来双方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亚投行将加大气候融资力度,预计到2025年气候变化融资要占核准融资总额的50%。”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表示,亚投行的投资战略是为低收入成员国提供具有韧性的基建和更低碳的能源解决方案,帮助成员国实现国内、国际气候目标。在发言中,金立群呼吁各界,“必须要填补绿色融资缺口,创造一个完善的金融生态系统,鼓励更多私营部门参与投资。”

作为一家根植于欧洲的全球化公司,空中客车不断加强与中国航空业多领域、多维度的合作。空中客车中国公司副总裁、首席财务官菲利普·高塔此次专程来到青岛,他希望更多中外企业家能够关注到航空业的“碳中和”合作和可持续发展。

华熙生物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透明质酸原料供应商,其董事长赵燕认为,华熙的生物科技研究,尤其是合成生物技术可以说是绿色制造的底层技术支撑。“公司针对在医药、化妆品和食品领域应用广泛的多个功能糖及氨基酸类物质,开展合成生物学关键技术及产业转化研究,旨在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酶催化体系等并实现工程化应用,取代传统的动植物提取及化学合成法。”她认为,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将助力我国摆脱高能耗、重污染等传统行业困境,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资本赋能推动中欧互利共赢

青岛与欧洲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合作,与27个欧洲城市结为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欧洲企业累计在青投资项目1550个。今年以来,青岛与欧洲贸易进出口增速超过30%。近日,青岛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第三轮中欧区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地区。中欧企业家峰会永久落户青岛并连续三年举办,为中欧合作资源在青岛集聚、项目在青岛落地创造了条件。

论坛期间,举行中欧产业创新合作基金人民币二期基金、外币基金发布仪式,青岛国信集团、中外企业家联合会与国投集团、市南区海诺公司共同启动青岛中欧创新产业投资基金(人民币二期),并与东吴证券、晨岭资本、中外企业家联合会共同启动青岛中欧创新产业投资基金(外币)。中欧基金因中欧企业家峰会而生,一方面,通过资本招商引进拥有核心技术的欧洲企业和前沿科研成果在青岛落地并产业化,实现“引进来”。另一方面,通过资本运作,助力青岛优质企业走出国门,实现“走出去”。中欧基金通过资本将推动青岛产业技术提高、结构升级,服务青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发展,赋能产业升级,推动中欧互利共赢。

此外,青岛市南欧陆风情老城区保护合作、海发半导体基金、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宜得利家居、希尔顿酒店集群、青岛华资南方新兴产业投资基金、青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研究院、山东财金绿建供应链等项目进行了在线签约,涉及总投资93亿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从制造业、建筑业到金融业,论坛直面转型的迷茫与困惑、展现业界的憧憬与期待

数字化转型: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的“强劲引擎”

全面推进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是企业未来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制造业、建筑业到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席卷而来,推开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大门,也为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平台。

在18日举行的2021中欧企业家峰会青岛论坛上,嘉宾们畅所欲言,探讨当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迷茫与困惑,也展现出了企业各界对数字化转型的憧憬、期待。

数字化转型升级圆桌论坛。 傅学军 摄

数字化转型是必选项

助力制造业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赋能,引导企业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数字化转型是强劲引擎。

“双星是第一个提出来建‘工业4.0’工厂的企业。”双星集团董事长柴永森说,轮胎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只有约100万元/年。

对传统制造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将促进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柴永森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一种生产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即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转为“数字化管理”。通过数字化转型,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更精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即由传统管理的人为事后控制结果,到用数字化手段事先管理要素。

数字化转型甚至成为专业投资人评价投资标的的一项重要标准。“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企业的必选项。”法国欧瑞泽基金集团亚太中国区总裁陈永岚一语道出了数字化转型之于企业的重要性。他认为,数字化转型应成为企业核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系统化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作为擅长跨境并购的投资团队,法国欧瑞泽基金集团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化策划团队,在考察项目的时候,这个团队会与投资团队一起进行考察、尽调,认真评估一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现状,并给出相关意见。

信中利资本高级合伙人刘朝晨分享了数字化转型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在建筑数字化领域,许多创业企业正围绕SaaS平台进行产业链、供应链资源的整合,“在很多细分领域诞生了一批创新企业,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刘朝晨说,这些企业围绕模型的建立和迭代,不断深耕产业链、完善产业生态体系。

金融数字化转型可以赋能其他产业,通过金融业务场景的发展,可以让金融活水流通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去,产业金融将成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手。诺安资本总经理赵磊认为,金融和数字化有天然的联系,金融行业天然具备数字化的优势,数字化转型也是当下金融行业的一个重要命题。

挑战大于机遇

如今,工业制造巨头们正在从传统制造向数字化、物联网、智能制造领域迈进,这也是未来几年内竞争激烈的新战场,数字化经济是下一个创业和投资的蓝海。然而,相较数字化转型释放的巨大机遇,中国企业面临的更多是挑战。

企业家围绕“碳中和”主题发表观点。 傅学军 摄

陈永岚认为,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举了一个例子,两年前,法国欧瑞泽基金集团收购了一家美国的供应链物流企业,主要从事化工行业的供应链管理。为了将这家企业落地中国,团队选取了化工行业20家大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想以行业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资源嫁接,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目前中国化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不足以支撑项目的落地。

“调研结束我们很惊讶,你会发现即使是行业内大型的化工企业,数字化方面做得也是差强人意。”陈永岚说,即使中国已经从政策层面作出了前瞻性的规划,但是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体,还存在比较大的短板。

具体来说,中国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在数字资产积累精准度、有效性方面差距还比较大,没有有效的数据积累,数字化转型就无从谈起。另外,中国缺少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许多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无法获取及时、专业的服务。“挑战大于机遇,但这本身也说明了数字化转型的巨大空间与需求。”陈永岚认为,数字化经济仍是新一轮创新与创业的高地。

对企业管理者而言,数字化转型的难点更加现实、具体。“最难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柴永森说。海尔卡奥斯CEO张巍巍同样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合命题,在人才储备方面需要复合型人才,目前这方面的人才是非常稀缺的。

当前,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不仅企业的发展逻辑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的人才战略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从长远看,数字化不只是人才的技能提升,更是组织能力的重构,涉及到思维方式、协作方式、组织方式的系统性转变。在探索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中国企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破题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动力源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从企业顶层设计到组织重塑,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往往来自于“一把手”的着力推进。

为持续推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双星集团忍住阵痛、顶住压力,关闭了全部的老工厂。建立了全球轮胎行业第一个全流程“工业4.0”智能化工厂,人工效率提高2倍以上,不良率降低80%以上。

柴永森在现场分享了双星集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逻辑。以工业要素的数据实现在线和增值为核心,双星沿着数字装备、数字车间、数字工厂、数字产品、数字营销的路径进行了组织重塑,实现了工业前市场、中市场、后市场核心要素全面数字化和实时在线,使数据成为可交换的生产资料,从而实现了全生态数字增值。双星从“胎联网”切入,建立了“工业4.0”+“研发4.0”+“服务4.0”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实现了由“卖轮胎”到“卖服务”(卖公里数)的转变。

“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决策者的观念要转变,数字化转型不是现在的规划,至少应该是企业未来三至五年的长期规划。”张巍巍说。

面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题,张巍巍认为,中国大部分企业尚处于从信息化往数字化进阶的阶段,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从一个点、一个场景入手,提供合适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也是卡奥斯在持续打磨的能力。

站在投资人的角度,赵磊认为,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必须要有实际需求驱动。“我知道一家给国网做配套的企业,他当时不是主动做数字化,而是在与电网合作的过程中储备了很多数据,同时基于电网安全运行的需求开拓了新业务。”赵磊说,数字化转型要有需求支撑,才能更加稳健、长远,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首先要对自我进行全面评估,对自身的人才能力、组织能力、业务能力以及资本实力进行全面盘点,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实现企业运营模式和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青岛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要抓住机会,把握数字化转型新机遇,不要错过一个更好的十年。”赵磊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 伟)

青岛日报2021年11月19日3版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内容)

青岛日报2021年11月19日4版(点击版面查看更多内容)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