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人员失联超一周,救援专家分析救援面临哪些困难?

11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工作人员,进入云南哀牢山山区开展野外作业后失联。15日,警方接到报警,有关部门开始组织搜救。截至目前,仍未发现失联人员。

综合各救援力量反馈信息、实地搜救发现的线索以及山势地貌特点,前方指挥部研究制定了“三区一线”作战方案,救援行动由“划片循迹搜索”转为“地毯式重点搜索”。

搜救队发现在云南哀牢山失联的4名地质调查员雨衣

据救援行动的前方指挥部介绍,11月20日在对失联人员简易宿营窝棚的下游方向进行地毯式搜索后,除发现了工作人员排泄的粪便外,在粪便下游两条小溪的交汇处继续行走一公里左右又发现了一件雨衣碎片,经过比对和失联单位的驾驶员进行确认,确认这件雨衣就是由失联人员携带的物质。随着失联时间的增长,4名失联人员的状态牵动人心。

事发地哀牢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有着怎样的环境?

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全国最大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区,森林覆盖率达85.1%,最高海拔3156.9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范围涉及云南省3个州(市)6个县(市),在普洱市镇沅县内地有13.5万亩。

4名队员失联地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山形陡峭、树木茂密、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中国国际救援队原行动队长刘刚在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介绍,因为山地救援不可控的因素较多,救援工作也更为复杂。

刘刚:山地救援一直是我们专业救援领域一个重难点的专业之一,(这次哀牢山救援)面临哪些挑战?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越长,在外面的危险隐患就会越来越大,因为是长时间没有吃的,或者没有喝的,人存活的概率就越来越低了。第二,山里面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而且海拔比较高。海拔我们都清楚,每上升100米,通常情况下温度都会要下降0.6度左右,特别是我们失联人员所在的区域,昼夜温差比较大,起伏也比较大。第三,据了解,他们当时所带的给养,包括一些求救设备,可能不是很齐备,在山里面长时间找不到的话,可能下一步不可预知的、不可控的风险或者危险因素就会非常多。

云南哀牢山失联人员救援工作进行地毯式精准搜救

哀牢山救援搜索区域大、盲点多,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据了解,4名队员失联的位置属于哀牢山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区域,就算是巡护人员在平时走得少的地方,也可能出现短时间的迷路现象。山地救援专家、广东省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会长石欣表示,4名队员自11月13日失联,至今已有9天,搜救工作也已开展一周多,但仍未被发现,因此救援要锁定的重点区域将非常大,且盲点多,这也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石欣:(地质人员)没有固定的线路,地质人员和普通的户外登山爱好者登山还是不一样的。因为登山爱好者登山会有固定的线路,普通人不会费力自己去走一些没有成熟线路,但地质人员不一样,他们走的地方是要去考察的,就是没有人去过的地方,很多的线路是要自己去开辟的,这都是非常高的风险,同时对搜救人员来说的话,也就没有办法按照常规的思路去进行搜索,这种难度就更大了。

失联人员行踪为何难寻?

据介绍,当前的季节,哀牢山保护区内植物最为丰富,同时也分布了较多溪流,水源丰富。失联的4名地质调查人员作为长期有野外工作经验的人,保障食物和水源应该没有问题。那么,又为什么难以找到他们的行踪呢?石欣这样分析说:

石欣:地质人员他们其实是非常专业的。我只能说每项工作都有它自己的风险,这些常年坚持开展野外工作的人员,他们本身没有办法100%的保证自身的安全,风险一直都在的,就有可能在某一个时间,它变成一个危害的事件。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们承担了比普通人更高的、极大的这样的风险去开展相应的工作,我觉得需要向他们致敬。就行踪来说,他们有可能会被困在某一个险要地形,或者因为之前某位伙伴的受伤,其他人要去营救,同样被陷于危险的地点,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他们可能会被困在某一个地点,溪谷、山涧中间或者裂缝等等这些地方。还有一个可能性,他们在某种情况下,会有野外的中毒情况,比如说误食了某种植物,但这个可能性非常的低。另外一个是比如说被马蜂等微小生物侵袭,然后造成丧失行动能力,这些都有可能。

失联人员会否被大型野外生物侵袭?

事发地哀牢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丰富也意味着这里有一些危险动物,比如熊和蛇等等。这对于失联人员和救援人员会不会带来风险?对此,石欣表示,大型野外生物去主动袭击人的可能性,实际上是非常低的。

石欣:大型野外生物去袭击四个人,可能性就更低了,如果一个野外生物去袭击一个人,它可能获得成功,但四个人全部完全失联,没有一个人露出来这个可能性是零。

救援人员全力搜救4名进入云南哀牢山野外作业的失联人员

失联人员生存概率多大?

据初步调查,这4名队员此次进山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携带有罗盘、工兵铲、铁锹等工具以及约1天半的口粮。经过几天的搜寻,搜救人员陆续发现了一些失联人员的活动迹象。以目前的情况来说,他们生存的可能性有多大?现在救援又有哪些有利方面?刘刚表示,如果可以有效利用好山里的条件,并做好自身防护,失联的队员还是有较大的概率继续生存。

刘刚:有利的方面,第一个是我们现在加大了搜救力度,专业的搜救力量和民间搜救力量等各方面都在搜救,搜到失联人员的概率就要高很多了。第二是野外生存,有水源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存活更长的时间,(山里)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无论对于失联人员来讲,还是对于搜救人员来讲,在水源的补给上,这是一个好事。此外,对于被困人员来讲,森林里边有的一些植物、果实以及可食用的动物,这对于他们能够存活下来也是一个比较便利的条件,如果他们确确实实做到了,我觉得存活的可能性还是蛮大的。

据媒体报道,得知有雨衣碎片于11月20日被发现,失联地质调查人员的几名亲属颇为激动,表示“每发布一条信息,心头都一紧”。目前,4名失联地质调查人员的情况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盼望他们能平安归来!(总台央广记者 李思默)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