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青岛改革巡礼”专题报道④| 社会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改革创新亮点

青岛日报2021年11月30日8版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社会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改革创新亮点(一)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线上线下双结合

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和诉讼服务提档升级

近年来,青岛中院深度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通过系统集约、在线融合的方式,对纠纷化解和诉讼服务进行全链条改造,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诉讼服务提档升级,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数字红利”。全省法院“两个一站式”建设现场会在青岛召开,黄岛法院被评为“全国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

一、为解纷聚力,打造纠纷在线多元化解新模式

加快平台对接,建立在线多元解纷“大超市”。与市民政局、市总工会等41家单位和组织共建诉调对接机制,邀请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入驻法院调解平台,形成专群结合、类型多样的解纷资源库,实现劳动争议、证券期货、知识产权等主要纠纷领域全覆盖。强化规范管理,对导入平台的诉前调解案件实行编号管理,并提供全程录音录像功能,确保在线调解工作全程留痕、可视监管。今年1-9月,全市法院诉前调解案件5.5万件,成功率61.38%,每分钟就有1件纠纷化解在诉前。

整合平台功能,形成一站式解纷“供给链”。以法院调解平台为枢纽,打破区域、部门和层级壁垒,将有关部门解纷职能协同起来,将各行业各领域解纷资源集聚起来,将协商、评估、调解、诉讼等解纷方式对接起来,将委派调解、司法确认、立案、速裁快审等解纷流程贯通起来,形成纵横联动、开放融合、集约高效的新型纠纷解决模式。去年3月,委派市银行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调解的交通事故纠纷案,被最高法院确定为全国八大优秀多元解纷典型案例;今年1月,委派人民银行青岛中心支行诉前成功调解三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类案,累计标的额7.9亿元。

二、为诉讼赋能,建立一网通办司法服务新格局

诉讼服务一网通办,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全面升级网上立案系统,开通在线缴退费服务,今年1-9月共受理网上立案申请17.7万件,占比82.5%,办理全国首例跨境立案,实现了由大厅排队立案向足不出户在线立案、由本地立案向跨域跨境立案的转变。全面推开电子送达、网上开庭、远程委托鉴定等29项在线诉讼服务,今年以来电子送达68.6万件次,网上委托鉴定10869件,平均用时39.69天,同比缩短79.15天,群众办理诉讼事务实现“零跑腿”、高效率。

审判事务一网通办,更好地服务案件办理。推进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电子卷宗覆盖率达99%,二审立案后可随时查看一审电子卷宗,一、二审衔接时间大幅缩短。推进办案辅助系统建设,依托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可自动识别案件关键信息,自动生成程序性文书和裁判文书,法官仅需对案件事实把关,对裁判理由和结果进行提炼撰写,有效减少工作量,提升文书质量。

三、为便民集约,重塑现代化诉讼服务中心新样式

整合服务事项,明确职能定位。按照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标准,升级改造诉讼服务大厅,全市建成新型诉讼服务中心15处,实现立案、保全、鉴定、调解、速裁、信访等分散的事项一站式办理,让群众办理诉讼事务“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全面升级12368诉讼服务热线,在微信公众号中加入模块,对接听路径进行改造,实现全市法院统一接入、统一转办,有效解决了联系法官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完善服务配套,优化诉讼体验。注重功能提升,全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普遍设置导诉分流台,配备自助立案和文书打印设备,设置智能风险评估、道交一体化终端等设施,并接入移动5G网络,满足群众多元诉讼需求。加强信息公开,登记立案后,通过短信通知、系统查询等多种形式,向当事人同步推送办理进度,实现立案、分案、办案全流程公开透明。

拓宽服务渠道,织密为民网络。发挥人民法庭地处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在全市各人民法庭设立网上立案服务点,提供诉讼咨询、网上立案、诉前调解等服务,方便群众就近起诉、就地办理诉讼事务。坚持最大限度惠民利民,在行政执法、安全生产、卫生健康、自然资源等部门设立巡回审判庭,充分释放巡回审理制度效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一站式司法服务。

青岛市教育局

聚焦更好满足“幼有善育”需求

持续创新学前教育

普惠优质发展机制

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让青岛的孩子们在家门口上优质幼儿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政策优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入公办园难、入优质园贵”成为市民反映的热点问题。青岛市教育局强化问题导向,坚持“扩学位”和“上水平”两手抓,深化学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普及普惠全面优质的学前教育发展体系,更好满足市民对“幼有善育”的需求。目前,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0%,领先国家标准10个百分点,跻身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优质园比例达到60%,比2020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一、多渠道扩充学位资源,保障学位供给稳定增长

创新幼儿园建设机制。滚动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将幼儿园建设连续多年列入市办实事,由市政府督查推动。过去十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20所,总投资76.5亿元,提供学位23.6万个;今年以来新建、改扩建20所幼儿园,增加学位6500个,有效应对了生育政策变化带来的入园高峰挑战。全市小班招生比上年增长28.8%,实现入园高峰下“应收尽收”。创新配套园增量保障机制。修订《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立配套园建设使用保障机制,将规划、明确建设、验收、移交等关键环节要求,有力保障了配套园与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供地、同步达到建设条件、同步建设施工、同步竣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六同步”。创新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机制。实施普惠性民办园分类定级,依据定级结果分类确定收费标准和政府补助标准,逐步提高普惠性民办园生均定额补助标准,部分区市生均定额补助标准达到3600元/年,全市通过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园880余所,提供学位达到15万个。

二、多举措优化办园结构,推动公益普惠比例提升

完善公办园学位增长长效机制。拓增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渠道,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成后优先举办公办幼儿园,鼓励国企、部队、院校、集体举办的公办幼儿园服务周边市民,按照公办园标准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国有性质房产出租办园的,到期后一律收回举办为公办园。通过新建、租赁、改造等灵活方式,支持优质公办园举办分园或教学点(小微园)并给予资金奖补。近两年,全市新开办公办园76所,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1%。完善配套园整治长效机制。全面完成209所配套园遗留问题专项整治任务,规划建设不到位的幼儿园实现补建改建,建成闲置的幼儿园明确办园主体并投入使用,高收费幼儿园通过多资源捆绑治理等措施降低成本,给予免租金、生均补助等政策支持其转为普惠园。全市存量配套园已全部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143所高收费幼儿园降费执行普惠价,共增加公办普惠学位4.8万个,满足了市民在家门口入优质普惠园的愿望。

三、多元化实施办园改革,引领优质资源延伸拓展

积极开展联盟办园改革。推广优质公办园办分园、合作办园、镇域一体化办园、发展共同体办园四大类共8种联盟办园模式,推动形成资源共享、管理共融、师资共育、文化共建、课程共研、发展共赢的有效机制,实现联盟体共同发展。丰富的联盟办园模式实现了幼儿园之间的强弱联合、强强联合、区域联合、特色联合,打破了幼儿园个体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利于促进联盟内部管理方式、质量标准的统一,推动理念、人员、资金、管理等要素的园所间流动。目前全市已组建学前教育联盟体407个,优质园和薄弱普惠园联盟办园参与率达到100%。在联盟办园引领下,今年全市优质园比例从2020年的39%跃升至60%。系统推进保育教育创新。持续优化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结构,十年内全市园长和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从59%提升至97%。大力推进游戏活动实验,建设5个省、市级游戏活动实验区和80个游戏活动实验园,2个区和15所幼儿园入选省级游戏活动实验区实验园。探索推进幼小衔接实验,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成功入选山东省幼小衔接实验区。

青岛市公安局

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智慧公安建设

打造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市公安局与海信集团合作创建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加快推进智慧公安建设。

市公安局深刻把握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的决策部署,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智慧公安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9月7日,省公安厅在我市召开全省公安机关大数据智能化暨智慧安防小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

一、把握大势、融入大局,以战略思维谋划推进智慧公安建设

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社会管理职能最宽泛、掌握数据量大面广的独特优势,鲜明提出“以智慧公安先行支撑城市云脑、赋能智慧城市、涵养数字经济产业生态”的发展思路,推动市委、市政府将智慧公安列为“十四五”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重点工程,市政府成立攻坚指挥部一体推进智慧城市和智慧公安建设。确立最高标准、最新技术、最先进应用、最优性价比、最高水平“五最”目标,在总体定位上深入分析借鉴不同类型城市先进经验,在整体布局上坚持数据平台、感知体系、综合支撑、业务应用一体推进,确立“1157”总体架构,在建设标准上严格遵循标准规范和安全管理要求,确保智慧公安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创建“业务团队+技术团队”一体作战模式,抽调130名公安业务骨干,与300名科技公司技术人员组成攻坚团队、捆绑作业,与全市智慧安防社区和市域感知体系建设一体推进。今年2月17日,数字青岛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智慧公安建设指挥部召开。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借鉴智慧公安建设模式,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数字青岛建设。经过五个阶段、360多天集中攻坚,新一代公安融合大数据中心全面建成,五大综合性支撑系统已全部上线。

二、找准路径、勠力攻坚,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智慧公安建设

着力构建集数据汇聚、治理、服务、应用和安全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融合大数据中心,依托实施“数字青岛”行动,打破长期存在的数据壁垒、信息孤岛问题,有力推动公安业务数据、政府部门社会行业数据、互联网数据和感知数据汇聚融合,上云数据已突破1.37万亿条。制定“五维三圈三线三点六区”的全息感知体系总体规划,构筑“环青、主城区、核心区”三道数字防控圈,布设感知“神经元”17.8万路。推动将“智慧安防小区(村庄)建设全覆盖”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灵活运用财政投资、市场化融资等方式,有效破解资金投入、运营维护等瓶颈问题,打造了老旧开放式小区“南山模式”、封闭小区“凤凰城模式”等一批示范样板。截至目前,智慧安防小区(村庄)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接入率达到85.9%。

三、聚焦实战、赋能应用,以改革思维深入推进智慧公安建设

积极推动警务机制改革与大数据智能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深化“情指勤舆”融合作战平台建设应用,升级市、区(市)两级新型犯罪研究作战中心,建成大数据智能化反诈平台,今年以来,全市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较2020年、2019年同期分别提高2.8倍、9.7倍。坚持数据流、业务流、管理流深度融合,构建智慧执法监督管理系统,打造智慧派出所样板,提升现代警务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着力构建智慧民生警务,研发“一窗通办”智慧警务服务平台,首批实现19项高频业务“智能审验、一窗通办”,打造公安“一码通”平台,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医疗卫生等八大领域拓展,实现身份认证、便捷支付等全场景应用,截至目前,注册用户突破914万人,扫码次数超过2500万次。建立全市统一的标准地址体系,全面推行智慧门牌建设,加快推进全市“人才落户一件事”“全市一个停车场”重点项目,推动构建全域布局、全息感知、全时空覆盖、全周期管理的新型智慧城市数字治理模式。

青岛市市场监管局

“五张清单”阳光监管

护航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确保广大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市市场监管部门围绕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重点环节,率先探索更精准、更高效、更有温度的“五张清单”阳光监管模式,以信息公开为手段,努力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广大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一、排查食品销售业户,亮出底数清单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排查摸底全面掌握辖区中小学校园及周边食品销售者底数,以区(市)为单位,在官网公示校园周边食品销售者信息,及时进行档案、台账、公示等信息动态更新,方便公众查询和监督。目前,全市847所中小学校周边1397家食品销售业户全部建立了监管档案并面向社会进行了公示,保障市民对销售业户的食品安全状况一目了然、知根知底。

二、织密监管网格体系,亮出责任清单

建立市、区、所三级监管网格体系,在食品销售场所、校园内等公示基层网格监管员信息。目前,全市共建立598个监管网格,公示网格监管员808人。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食品安全“培训员”和“辅导员”作用,促使食品安全监管从“云互动”走向“面对面”。2019年以来,先后开展食品安全培训198次、食品安全进校园科普宣讲86次,加强与社会公众的现场联系。崂山区还率先开发了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店铺电子监管地图,以地图形式呈现经营者基本信息、监管人员信息及监管动态信息,并通过网站、微信小程序向社会公开,方便公众查询和监督,得到一线监管人员、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的广泛好评。

三、实施风险分级监管,亮出风险清单

制作《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公示牌》,在学校周边显著位置悬挂,对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含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监督检查信息、抽检结果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以及风险等级进行公示,让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及时了解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状况,同时震慑不法经营行为。加强风险交流,将校园及周边食品销售安全纳入各级年度风险会商内容,及时向学校通报食品风险和警示信息。今年,全市组织召开食品安全风险会商会议29次,向学校通报食品风险和警示信息141条,制定针对性措施135条。

四、依法曝光违法行为,亮出立案清单

严格依法处置校园及周边食品销售违法行为,对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从事食品销售以及销售超过保质期食品、“三无”食品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在依法顶格处罚的同时按照有关处罚信息公开规定处罚一批公开一批。2019年以来,全市对校园周边食品销售安全违法行为责令整改267家,立案查处51起,罚没款47.45万元,并对重点案件全部进行了曝光。

五、督促主体责任落实,亮出自律清单

对照《青岛市食品销售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清单》,督促销售者面向社会做出安全承诺,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同时,要求企业主体信息公开,方便消费者自主选择,加强企业主体自律管理。积极推行高盐、高糖、高脂食品风险警示制度,在食品经营场所门面、收银处等显著位置、食品销售区设置“过量食用高盐、高糖、高脂食品有害健康”等警示标示,提醒学生注意,合理消费。

市市场监管局通过自觉运用信息公开手段,有效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行政监管责任和社会共治责任“三个责任”,改进传统监管方式,明显提升了行政监管效能,营造了“食品安全人人讲,食品安全人人防”的社会共治良好氛围。

青岛市医保局

积极搭建全覆盖广参与

可持续的长护制度体系

创新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近年来,青岛市聚焦城市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程度高的情况,持续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201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期医疗护理保险探索实践,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长护险试点城市,2021年起实施农村护理保险提升计划。目前,制度覆盖全市911万城乡参保人,9年来累计支付资金35亿元,惠及7.1万名重度失能失智人员。

一、坚持全域统筹、精准覆盖,精细化配置医疗保障资源

立足全市医疗护理、生活照料需求,统筹配置医疗照护资源,切实缓解“机构不能医、医院不能养、家庭无力护”的局面。坚持梯次推进,统筹配置资源。探索实施资源要素柔性分配模式,保障层级与个人家庭负担能力相匹配。初期,职工护理保险兼顾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居民护理保险以保障医疗护理为主。今年4月起居民护理保险实现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料待遇双重叠加,护理保险向农村地区全面拓展。合理制定保障标准,参保职工医疗护理和基本照料费用报销90%,参保居民医疗护理和基本照料费用报销70—80%。建立评估机制,精准把握需求。委托专业机构,深入开展需求等级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评估,通过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疾病状况、精神状态等多个维度,综合判断失能程度,准确把握失能失智人员护理需求。目前已实现失能失智人员100%现场评估。创新服务机制,实施分类照护。按照“兼顾医疗和照护,精准设计、多维保障”的原则,针对不同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照护需求,分别提供居家照护、机构照护、日间照护三种服务形式,参保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

二、坚持开放理念、平台思维,市场化运作长护服务工作

将市场机制作为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的“催化剂”,充分激发护理服务机构活力,持续提升长护服务质量。市场化运作,激发服务机构活力。通过稳定持续的资金注入,持续撬动社会资源,加快培育照护服务市场。全市定点护理机构达到978家,民营机构占87%,承担了95%以上的服务任务,以民营护理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照护服务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专业化培育,提升医疗照护品质。推进长护服务机构、照护队伍专业化建设,保障并支持护理机构配备、培育医生、护士、护理员等专业照护人员,促进护理院、护理站等专业护理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开展社商合作,委托商保公司承办长护险业务,提高专业化水平和效率。连锁化发展,推动照护资源耦合。在定点准入、协议管理、经办服务等方面提供便利,鼓励社区嵌入式小型微型连锁机构发展。充分发挥社区居家护理服务机构离群众近、离需求近的优势,为参保人提供每周2-7小时的上门照护服务。目前,全市连锁化发展的机构超过30家,服务了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失能失智人员。

三、坚持完善机制、久久为功,长效化保障制度健康发展

将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长效工程,在制度上用力,在机制上下功,持之以恒为群众提供全方位长护服务。资金筹措多元化。坚持多元筹资、权责清晰,个人、单位、政府各尽其责。职工个人和参保单位分别按照基数的0.2%和0.3%的比例按月划转,政府按照每人每年30元标准予以补贴;居民护理保险按照每人每年10元和20元的标准,分别从个人缴费资金和政府补贴资金中划转。同时,创新建立了护理保险调剂金制度,通过资金储备应对潜在风险,确保护理保险资金链条健康、稳定、可持续运行。服务管理标准化。制订全省首个长护险经办服务地方标准,健全标准化的申办流程,参保人从待遇申请到服务提供各环节实行标准化服务;建立标准化的机构准入机制,强化协议管理,确保资金安全。经办服务信息化。以数字化管理作为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抓手,开发使用手机智能监管APP平台,导入GPS定位考勤、满意度评价等功能,对谁照护、照护谁、在哪照护、如何照护进行全程监控,推动服务质量持续改善提升。

青岛日报2021年11月30日9版

维护广大群众利益 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改革创新亮点(二)

青岛市司法局

“全域受理、全域指派”

创新法援一体化服务机制

市民在青岛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咨询。

今年以来,青岛市司法局认真贯彻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各项部署,深化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以法律援助为切入点,强化市域内法律援助资源统筹利用,创新推出法律援助“全域受理、全域指派”一体化服务机制,并与法律援助申请胶东“五市通办”机制相衔接,构筑起法律援助“市域内一体化服务、胶东五市跨城通办”便民服务大格局。

市司法局立足于为民办实事,着力聚焦群众申请法律援助的跑腿问题和市域内律师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难题,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市推行法律援助“全域受理、全域指派”工作机制的意见》《青岛市法律援助受理点工作管理暂行规定》,以“两个打破”“五个统一”,打造法律援助“全域受理、全域指派”一体化服务机制。

以“两个打破”提高法律援助便利度。一是打破法律援助案件受理审批管辖限制。通过相互委托受理、审查、指派,实现在青岛市域内不区分案件管辖,群众在任一法律援助机构均可实现无差别、一站式办结法律援助申请审批指派手续,避免群众申请援助来回奔波和等待审批指派,实现全市法律援助机构一体化联动服务。二是打破律师承办援助案件的区域层级限制。组建全市共享法律援助承办团队,全市各法律援助机构对本机构管辖案件,可以在全市共享承办团队指派承办人员,并赋予申请人在全市范围内“点援”自主选择承办律师的权利;充分利用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广覆盖的优势,设立由市司法局统一授牌、全市共享共认的129家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受理点,群众可以就近直接向受理点申请法律援助,拓宽群众申请法律援助渠道,推动法律援助与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相结合,促进法律服务资源的充分配给,也有利于受援群众选择“心仪”的承办律师。

以“五个统一”促进法律援助规范化。为保障法律援助“全域受理、全域指派”一体化服务机制规范实施,市司法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着力推进“五个统一”:一是统一公布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和案件受理审查条件。开展一体化服务专题培训,由市法律援助中心根据民政部门低保待遇调整和城市农村不同低保标准,对全市各援助机构执行的经济困难标准统一汇总公布,组织开展一体化服务专题培训,保障机制规范化、标准化运行。二是统一公布全市共享法律援助承办团队和法律援助受理点。在各法律援助机构初步遴选的基础上,统一组建全市共享法律援助承办团队,方便群众及时就近申请法律援助、选择案件承办律师,同时,由市司法局统一授牌设立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受理点,受理点均可接受指派办理异地管辖援助案件。三是统一案件卷宗目录和案卷质量评分标准。制定出台《民事法律援助案件案卷质量评分标准》等四个文件,统一卷宗目录,并对案件进行科学分类、细化评分标准,统一使用包含15种常用法律援助格式文书、9种常用法律文书的范本,实施法律援助案件卷宗模板化管理,促进法律援助办案服务质量提升。四是统一升级应用“法援在线”综合管理平台。平台新增案件委托、转办、随机指派、“点援”律师等系统功能模块,拓展受理点、村居法律顾问端口,升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功能,创新实现网络平台与“12348”热线平台双网融合、一体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申请援助便利性。五是统一规范法律援助经费管理使用。联合市财政局制定出台市级法律援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一体化服务机制经费保障依据,并规范法律援助补贴的构成内容、发放标准、使用监督和绩效管理,保障一体化服务机制有效落实落地。同时,新机制还与我市首倡的法律援助胶东“五市通办”机制相衔接,对五市范围内的法律援助案件,群众可在五市任一援助机构提交申请,通过材料初审、线上转办、线上审核的方式,线上线下一体服务,让异地群众不用跑远路即可办好法律援助手续,构筑起法律援助“市域内一体化服务、胶东五市跨城通办”便民大格局,打造出法律援助区域协作典范。

以“一体化服务”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全域受理、全域指派”一体化服务机制的实施,在市、区(市)全面构建起法律援助一体化协同工作机制,实现市域内法律援助一体化、无差别受理审批,推动法律援助资源合理流动、均衡配置,有效破解了法律援助申请的群众跑腿问题、因层级区块分割导致的律师资源不平衡难题。济南、日照等兄弟城市均借鉴参考我市做法推出相应便民举措。这一举措入选市直机关“我为群众办实事”优质服务实事名单,并有效促进法律援助扩面增量。今年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7339件,同比增长27.2%,办案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我市推选的8件案例入选司法部法律援助案例库,法治网、大众网、省司法厅公众号等均对我市这一创新举措予以宣传报道。

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率先倡导“先验房后收房”

打造新房交付“青岛模式”

青岛探索“先验房后收房”新房交付模式。

近年来,住宅全装修交付已成大趋势,在开发建设单位传统的“先缴费、再签约、后看房”交付模式下,与初装修住宅相比,全装修住宅在房屋交付阶段围绕装修标准、质量等诸多问题产生的争议与维权纠纷越来越多。青岛市住建局以群众需求为工作目标,把人民利益摆在政策落地的对标点,通过创新提升分户验收作业精度、在交付前倡议组织开展业主开放活动,倡导“先验房后收房”的做法,为解决“精装变惊装、交付即维权”等诸多行业弊病摸索出了一套成型的“青岛模式”。

抓住关键环节,创新“再造”分户验收。青岛市住建局制定了《青岛市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作业指导书(试行)》,率先要求将分户验收的内容、检查部位、各个关键环节留取的照片等内容按户建立电子档案,做到“一户一档”,分户验收内容制作成二维码电子档案,这项创新工作极大地保障了业主权益,提升了住宅工程质量水平,让人民群众住上放心房、满意房,降低了质量投诉风险。分户验收检查后形成的电子档案可在业主开放时呈现给业主查看,请业主体验分户验收成果。业主可通过查看电子档案,还原参建各方对户内验收工作的全过程,对实测实量验收数据进行复核,充分参与到验收工作中。

创新工作方法,打造验房交房“青岛模式”。青岛市住建局根据住宅交付环节群众反映多、投诉集中的情况,在充分总结行业企业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从2020年5月开始,向开发建设企业发出倡议号召,交付前组织开展业主开放活动。至2021年5月,青岛市内三区共倡导策划组织“先验房后收房”业主开放活动的住宅项目近30个,惠及9152户,占全部交付项目76%,占全部交付户数69%。开放活动中,业主反馈确属施工质量问题的,建设单位向业主承诺整改时限,做好相关记录、跟踪处理,对业主提出的缺乏客观事实依据或不符合工程技术标准的意见,建设单位依据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合同约定等进行解释,将可能产生矛盾的交付验房环节前置,打通沟通渠道、提前化解矛盾;开放活动后,主管部门随机抽取10%户数对业主进行回访,了解开放活动开展情况及问题处置情况。业主反馈的合理问题整改完成后,建设单位组织调整电子档案内容,验收交房时将最终的“一户一档”二维码电子档案交到业主手中,做到房子品质业主清楚,人人都是自己房屋的“专家”。

集聚各方力量,实现住宅交付“最大公约数”。“先验房再收房”,让准业主提前进入购买的房屋验房,把可能产生矛盾的交付验房环节前置,打通沟通渠道、提前化解矛盾,既给业主公平的收房环境,在制度环节避免了可能产生的“霸王规定”,进而打破以往“买了房子看不见、缴费才让领钥匙”的不平等做法,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青岛市住建局还积极探索在现有的分户验收、业主开放程序基础上,倡导建设单位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全装修住宅交付前品质评估或质量监管,充分发挥社会专业人士力量,帮助业主对房屋“挑刺”、提建议,精准解决准业主提出的有关全装修房屋质量的个性化需求,减少因交房后房屋存在相关问题造成业主延迟入住情况,让业主在交房日就能住上舒心、满意的房屋,营造建设单位与业主之间和谐的住宅工程交付环境。

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提升分户验收实际效果。自2020年10月开始建设单位按照《青岛市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作业指导书(试行)》完成分户验收后,在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前,组织业主按照既定程序、方式和内容开展业主开放活动,以完成分户验收后进行业主开放为前置的交付流程,进一步规范开发企业行为,切实保障人民利益。分户验收作业指导书试点前,共9个项目开展了业主开放活动,惠及3362户,有2116户进行了报修,户均缺陷问题15.2条;试点后,共13个项目开展了分户验收试点工作及业主开放活动,惠及3790户,业主开放活动中有2044户进行了报修,户均缺陷问题6.3条。按作业指导书进行分户验收与未进行分户验收的业主相比,户均缺陷问题下降了8.9条,从试行项目统计数据看,按作业指导书开展的分户验收效果明显,经过分户验收后的业主收集的问题数量下降明显,提前消化了部分矛盾,化解了部分信访隐患。

全力打造“先验房后收房”青岛模式,切实保障人民利益。经统计,2020年青岛市内三区新交付住宅工程投诉中,与2018、2019年同类型项目相比,组织“先验房后收房”的住宅项目信访投诉总量下降了25%、有效质量投诉实际户数占总户数比下降至1%。分户验收与业主开放活动有机结合成效显著,受到广大业主及开发建设单位一致好评,并在近期受到国家、省、市多家媒体关注,多渠道广泛报道“点赞”,成为青岛市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名片。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创建“留学生科创岛”

打造留学生创业服务新模式

留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创业创新的重要生力军。近年来,回国创业成为越来越多留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选择。为抢抓留学生加速回国发展机遇,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与青岛自贸片区管委、青岛保税港区科创产业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创建“青岛自贸片区留学生科创岛”,集聚“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等创业创新要素,对入驻实体提供孵化培育、人才引进、项目对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全生命周期“一站式”创业服务,实现留学生创业政策“一本通”、办事服务“一站式”、项目落地“一体化”,打造留学生创业服务新模式。

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实现创业服务一体化。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的优质高效服务环境,为留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人才等支持,创建特色突出、功能完善、承载力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创业创新载体。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留学生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全面落实房租减免、税费减免、运营补贴、孵化奖补等创业扶持政策,充分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设立“帮办代办”服务窗口,提供税费减免、社保缴纳、补贴申领等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实体给予最高3万元创业补贴和最高3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降低初创企业运营负担,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定期发布创业政策“一本通”,依托大数据技术推动补贴申领“承诺制”,提升政策落地时效性。

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就业服务一体化。针对留学生来青就业过程中对于各类政策、服务事项、项目申报“不知什么政策可查”“不知什么服务可享”“不知业务到哪去办”等问题,整合涉及留学人员回国需要办理的学历采集、政策查询、求职就业、申领补贴等资源,为留学人才打造“政策查询、政策兑现、业务办理、补贴申领”服务窗口。设立青年就业见习(实习实训)基地,为留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岗位对接等服务,全面落实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政策,提升留学生见习实习综合保障水平,帮助留学生加强岗位实践锻炼、提升就业能力,实现从“能就业”到“高质量就业”。开展“印象青岛行”实地参观考察等活动,帮助在华留学生深入了解青岛就业创业环境。实施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就业登记、合同签订等就业服务事项“一站”办理,提升就业服务便利度,畅通留学生来青就业渠道。

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服务一体化。运用平台思维不断提升人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发挥自贸片区区位优势、人才政策优势,加大国内外人才招引支持,畅通国际人才来青渠道,集聚一批优秀留学生人才、科技创新人才,满足创业创新项目发展的各类人才需求。设立“留学人才港”线下赋能中心,为登记的留学生个性化推送人才政策、就业岗位、服务事项等内容,推动留学生学历认证、人才落户、职称认定等“一件事”打包办理。将“先落户后就业”条件放宽至毕业学年在校留学生,取消住房补贴、一次性安家费政策的户籍要求,为在青创业本科及以上留学生发放每月500-1200元、最长36个月的住房补贴,为硕博研究生发放10万元、15万元的安家费。组织开展创业创新大赛、创业项目遴选等活动,积极对接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促进优质项目和科研成果落户园区。开展千名专家“进重点企业、进企业研发机构、进见习实习基地”行动,吸引更多优秀留学生、科技人才到“科创岛”创业创新。同时,建立留学生重点企业“一企一策”、高层次国际人才“一人一策”制度,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搭建招商合作平台,实现项目落地一体化。聚焦留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搭建汇聚政策、资本、信息等创业创新全要素的市场化招商合作平台,通过撮合项目、产业载体、创投风投等资源精准对接,加快推动项目落地转化,促进招引的创业者成为青岛的“城市合伙人”。留学生科创岛运营以来,吸引注册的具有外籍或海外背景的中国籍高层次人才企业10余家,入驻企业产权清晰、合法经营,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创业创新项目符合省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已与中智、智联、北京外企等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吸引65个优质项目入驻,涉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00余人。先后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被国家工信部信息中心授予“创客大学”荣誉称号。

青岛市信访局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今年以来,全市信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新渠道,努力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全市共受理网上信访事项4.3万余件,全部按期办结,办理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7.6%,群众反映的大量“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市信访局连续被人民日报社评为人民网留言办理全国先进单位。

优化工作平台,“全时空”服务群众。全市信访系统整合网上平台,创新服务机制,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一是织密服务网络。市、区(市)信访部门和镇(街)全部设立网上信访自助服务区,将网上信访自助服务设施延伸到村居。积极推动网上信访平台与手机信访App、各级信访部门微信公众号深度融合,“掌上信访”让群众反映诉求更便捷。着力推进信访信息系统在市级层面延伸覆盖,联通职能部门、市属企业高校、中央驻青单位200余家,打破网上信访“中梗阻”,实现流转办理“一张网”。二是凸显服务优势。配合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各级信访接待场所暂时关闭期间,网上信访部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及时制定《新冠病毒防疫期间网上信访工作暂行办法》,再造责任认领机制,专人持续关注网上信访动态,对涉疫情信访事项2小时内转交责任单位,并第一时间电话沟通,指导尽快受理答复。各级网上信访工作人员全天候“在线”,“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为民服务“不打烊”,高效处理涉疫网上信访事项1000余件,极大提升了网上信访公信力。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在全市镇(街)和村居(社区)开展创建“网信驿站”活动,实施“信访帮办(代办)”试点,着力解决群众“多次跑、多头跑、向上跑”问题。

聚力解决问题,“全链条”提质增效。全市信访系统聚焦“事要解决”,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盼,切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到位。一是流程再造抓提速。制定《青岛市信访事项网上办理工作规程》,全面优化登记、受理、办理和公开评价等工作流程,提速网上信访事项受理、办理时限,对初次网上信访事项,实行首接首办、接诉即办、直转快办,推行“520”“210”工作法,一般事项受理、办理时限分别压缩至5天、20天,适用简易程序的受理、办理时限分别压缩至2天、10天,涉及新冠疫情防控的当天受理、3天内办结。对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纳入满意度评价的事项,全部立案交办,督促限期办结。二是跟踪问效抓化解。对超期未结、交办无果的网上信访事项,及时跟进督办。严把结案审核关,实行“双审查、一回访”,既审程序、也审实体,必要时回访信访人,对要件不齐全、程序不规范、意见不恰当,一律退回督办。对日常督办后实体问题仍未解决的,进行实地督查,落实信访“三函”制度,推动全市网上信访事项按期回复率达100%,回访审查一次性通过率达95%以上。三是基础业务抓规范。将信访干部业务培训纳入市委组织部培训规划,将网上信访操作视频课程外挂市委组织部干部网络学院平台,为网上信访事项办理提供指南。各级信访部门配齐配强网上信访工作力量,采取视频教学、集中培训、跟班锻炼、结业测试等方式,确保人人严格适用程序推进问题处理。

发挥渠道优势,“全方位”保障大局。全市信访系统将网上信访事项办理与解决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源头批量解决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一是打好“治重化积”攻坚战。开展信访积案攻坚化解活动,排查交办4238件重复网上信访事项,全部落实领导包案,设置工作协调、联合攻坚、政策法规和依法处理四个工作专班,在综合协调、推进化解、法治保障、典型宣传、督查督办“五条战线”同步联动攻坚,重复网上信访事项化解率达100%。二是打好“领域问题”歼灭战。开展“十大领域”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充分发挥网上信访“大数据”“信息池”作用,摸排梳理群众反映“焦点”、政策制度“盲点”、政策落实“梗点”问题,推动职能部门从政策制定、完善和落实层面批量解决共性问题。截至目前,全市交办“十大领域”问题1.79万件,已化解99%,得到群众认可和好评。三是打好“敏感时期”保卫战。靠前一步、主动作为,围绕“十四五”规划、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人民建议网上专题征集,举办宣传月活动,收到意见建议400余条,对群众最关注、最迫切、最具普遍性的问题,承办部门单位认真研究,科学吸收采纳,实现将办理工作从关注个人诉求向拓展政务服务转变,从解决个性问题向调整完善政策转变。对苗头性、倾向性、扬言类网上信访信息,及时预警、跟踪核查、妥善处置。今年以来,以重要敏感信访事项交办单形式,累计交办处理预警信息150余次,大量问题解决在首访、解决在一线,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网上信访力量。

责任编辑:管佳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