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哲浩(中国海洋大学 学生)
2021年12月6日,电影《亲爱的》故事原型孙海洋,终于找到了自己被拐走14年的儿子孙卓。认亲现场直播吸引各家媒体争相关注,广大网友看到家人团聚的场景也表示感动不已。可在这桩喜事之后,“孙卓没有对养父母产生过恨意”“孙卓表示不希望养父母被判刑”等词条纷纷冲上微博热搜榜,点开评论,各种不解、指责甚至是谩骂的文字扑面而来。
不难理解网友的心情,人贩子几分钟的拐骗,害得生父母14年的苦苦寻亲。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血浓于水的亲情和阖家欢乐的团圆,而拐卖儿童这一行为,是对这些美好事物的严重摧残。在现在“买卖同罪”的声音越来越响亮的背景下,买方,即孙卓的养父母,不仅未及时受到应有惩罚,反而被孙卓这般体谅,网友们自然会为生父母愤愤不平。
这其中恰恰反映了一些非常关键且复杂的问题。我们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放在找到孩子这件事情上,好像找到孩子以后就应一切顺遂,却忽略了找到孩子后的伦理与情感问题。人们对当事人容易抱有过于主观判断,觉得孩子理应迅速抛弃过去,无障碍融入本应完整的家庭,甚至狠狠斥责养父母。而孙卓的想法并没有满足人们心中的道德期待。有些人刻意利用这一点,将人们对拐卖孩子的怒火转移到孙卓身上,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流量。
孙卓本来就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17岁的他,突然找到生父母,与养父母的情感因此更复杂,在陷入伦理困境和情感纠葛的同时,还要承受一定舆论压力。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或许难以想象他此刻的复杂处境。也因此,我们在密切关注拐卖儿童新闻时,也应少一些道德上的苛求和指责,多一些同理的体谅和关怀。
请给被拐孩子多一点消化事件的时间,不要借道德之名谴责孩子追求爱的心。买家“买”的行为固然可憎,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是付出了心血、给予了关爱的养父母。17岁的孙卓恰好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的他正在细腻地感受各种情感。应该把罪行交给法律去处置,而不是用谴责和谩骂让孩子怀疑爱,这是社会所不愿意看到的。
最后,真切希望“天下无拐”,愿拐卖的悲剧不再发生,愿所有失散的家人早日团圆。(本文仅代表参赛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观海新闻意见)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