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 紧扣“工业4.0”和中国智能,专业实训干部探索青岛职教发展之路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19日讯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职业教育的发展吸引了社会广泛关注。青岛市第五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实训干部围绕上海在中高职贯通培养、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工业4.0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做法进行了专题调研,打开了工作思路。

上海作为教育强市,拥有25所高职、80所中职、13.53万高职学生和8.66万中职生,为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实训干部们先后走访调研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业技术学校、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项目中心、上海索引国际教育、上海浦东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上海浦东新区钟馨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宇龙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明材数科集团等上海教育机构,围绕当前职业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座谈交流,取经学习。

重视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中高职衔接是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上海市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职业教育中高职贯通模式,将完善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十四五”规划中进行了明确。为解决中高职衔接,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上海把中等职业学校归属到职业技术大学进行管理,从体系上畅通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的升学渠道。以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例,学校归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进行托管管理,大学成立二级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具体管理,从管理体制上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发展。

“这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青岛也要从隶属关系上解决制约加快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因素。”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实训队临时党支部委员高桥说,“我们应加强青岛高职与中职的联系,清除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瓶颈障碍,借鉴学习上海在机制体制上的突破,以政府为主导,统筹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

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上海市出台政策鼓励职业院校建立海外教学基地,与企业赴海外联合办学,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在上海索引国际教育,实训干部们详细了解了上海教育的国际交流情况,尤其是针对职业教育学生学历提升的“3+1+1”模式。索引教育与超过100所的英国大学、学院、中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专注于为学生提供卓越的英国留学服务。“高职-本科-硕士,5年的时间取得研究生学历,对学生和家长非常具有吸引力。”青岛电子学校副校长、专业实训干部刘杰说,“青岛电子学校希望能够跟索引国际教育加强在国际交流上的合作。目前,青岛电子学校已经有对日本、美国、加拿大的国际交流合作,同时,还在尼泊尔建立了分校,下一步希望能够建立对英国的国际交流合作,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园区。在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项目中心、上海浦东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上海工业技术学校、上海宇龙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明材数科集团等机构的走访调研过程中,实训干部在校企合作模式和产教园区建设等方面收获满满。以上海浦东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为例,该园区集聚了国际领先的精密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设备、智能机器人、3D打印、高精密检设备,这个面积只有0.1平方公里的园区成为高端智能制造设备的“联合国”。依托于外高桥传统优势的保税政策以及自贸区所带来的一系列便利化政策创新,外高桥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针对以“高精度、高效率、高尖端、新加工方式、新加工工艺”的数控机床、机器人、刀具为重点的高端智能制造企业开展贸易服务,为入驻的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保税展示与演示、展品物流、零部件分拨、贸易代理、检测认证、技术交流、专业培训、融资租赁等业务,实现了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在上海交大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项目中心,实训队员们切实感受到智能制造和工业4.0前沿技术合作研究对经济社会产生的促进作用。这个项目是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各自优势,在临港地区成立的项目,是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在中国成立的第1个、全球第10个项目中心。作为“德国工业4.0”和中国智能制造强强联合的研究平台,该项目围绕智能制造和工业4.0前沿技术开展深入合作研究,在推动临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中心、打造全球协同的科技创新区,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正在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青岛职业教育应向上海学习,以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加快职业教育产教园区的发展。”参与调研的实训干部表示,“上海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职业教育应聚焦重点产业,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型园区、院校和学科专业群。应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的方式建设‘企业学区’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完善产教融合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推动学校深度融入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马晓婷)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