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带动高质量发展,青岛产学研协同创新获28项“国奖”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1日讯 日前,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获奖名单对外发布,全国共有833个单位、个人及成果获奖,青岛17个单位、个人及牵头完成的成果榜上有名。此外,还有驻青高校、企事业单位参与完成的11个成果上榜。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是我国产学研界协同创新的最高荣誉奖。在此次评选中,青岛地球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单位);青岛理工大学陈成军、青岛农业大学董焕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乔英云、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王晓、青岛阳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臧蕾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青岛科技大学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单位);张新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青岛有2项牵头成果获一等奖,分别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的“刺参‘参优1号’育繁推技术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示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的“复杂深井安全高效水基钻井液技术创新与规模应用”;此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有2项牵头成果获二等奖,青岛理工大学有2项牵头成果获二等奖、1项获优秀奖,中国海洋大学有1项牵头成果获二等奖、1项获优秀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此次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的陈成军是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地外机器人可视化遥操作及自主控制、基于深度学习的装配监测等。他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43项,转让发明专利3项,与企业合作申报并授权发明专利5项,授权美国、荷兰国外专利共2项,申请PCT专利4项,获批软件著作版权8项。他研发的“摩擦磨损试验机测控系统”应用于某实验仪器公司的30多个型号的产品,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部分产品实现了对进口产品的替代,并且在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石油等单位得到应用;研发的“装配过程监测和AR诱导技术”在近3年为某软件企业创造直接产值约8000万元,新增利润约3200万元。

在此次评选中,全国仅有48家单位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其中就包括青岛科技大学。该校以突出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创造了广受瞩目的“青科大现象”,被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截至2021年9月,该校已成功孵化8家上市公司和300多家科技创新企业,为山东省创造了超过1100亿元的产值。在2021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中,青科大以366件专利转让数位居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该校先后与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了包括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内的1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2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6个地方研究院等,打造了“政、产、学、研、资”五位一体、高度融合的橡胶工业生态圈。

此次全国共有53项成果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黄海水产研究所与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刺参‘参优1号’育繁推技术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示范”名列其中。当前,我国共有6个海参新品种,科企合作历时12年培育的刺参“参优1号”是其中产业化最成功的代表。“参优1号”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耐高温,是我国首个具有抗逆性状的刺参新品种。目前,“参优1号”比其他海参市场价高30%-40%,仍供不应求,在国内的刺参苗种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沐源)

附: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单位)

青岛地球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

陈成军 青岛理工大学

董焕声 青岛农业大学

乔英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王 晓 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

臧 蕾 青岛阳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单位)

青岛科技大学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

张新竹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一等奖

刺参“参优1号”育繁推技术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示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

复杂深井安全高效水基钻井液技术创新与规模应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

二等奖

“三低”油气藏测井评价技术及规模化应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

动物源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开发 中国海洋大学牵头

高含水油田精细开发优化与调控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

基于物-化多维多参数探测地下水害关键技术与装备 青岛理工大学牵头

斜井和水平井多流型多场气液固多相高效举升系统集成应用 青岛理工大学牵头

优秀奖

海洋环境下高性能管桩全寿命安全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 青岛理工大学牵头

基于甲壳生物质资源高效制备壳聚糖及其衍生产品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中国海洋大学牵头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