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两会时间的青岛,正凝聚各方智慧,加紧谋划,同心向前,携手踏上新征程。
在17000余字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出现了10处“世界”、8处“全球”、40处“国际”、22处“中国”、25处“全国”、49处“国家”、30处“省”。

字里行间,青岛追求远大梦想的激情奔涌,令人感动又振奋。
开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篇章的青岛,正拓宽视野,拉高标杆,对标先进,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当示范。
找准坐标方位,才不会失去方向。“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市党代会从全省、全国、全球三个维度,分别对青岛进行了定位。

视野决定格局,梦想引领未来。有了清晰的坐标方位,谋划工作便有了指针。政府工作报告亦围绕这三个定位,提出了一系列目标任务——
建设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和现代化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打造世界一流湾区,打造世界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谋划,精神气质、思想认识、社会心理、行为规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等都需要与之匹配。
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已经掀开,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向未来。
1、在全省勇当龙头

青岛历来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
这个龙头定位的形成,有先天优势。青岛区位优势明显,面朝大海,水深港阔,拥有世界级海港空港,是国际交往的前沿、枢纽。
更多的是后天努力。经过多年发展,青岛在山东的龙头地位基本形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16年的15.8%提高到17%。”
除经济体量外,青岛很多指标在全省都处于明显领先地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比重达17.72%,进出口占全省的2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的27.5%,使用外资占全省的29%,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省的35%,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的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的19%,贷款余额占全省的22%,上市公司数量占全省的19%,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占全省的73%……
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代表了全球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基本趋势。
提高中心城市承载能力,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空间规模效应、技术外溢效应与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人才、资本等要素向资本回报率高的空间集聚。
于山东而言,提高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关乎山东城市群发展速度和规模、层次与水平,关乎山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位置。

进入“十四五”,山东进一步加强青岛在全省的核心地位,在着力提升青岛能级上作出部署。
山东“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引领力的高质量增长极。
2022年1月发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增强青岛引领力,加快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节点城市承载力显著提升。
2月出台的《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提升青岛中心城市能级,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就目前而言,青岛在山东的龙头地位虽然实现了提升,但无论是与自身的资源禀赋,还是和全省的期望相比,青岛龙头作用都还不够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发挥还有待提升。
2、在全国争先进位

于全国而言,青岛历来位列城市第一阵营。
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一共14个,青岛是其中一个。全国城市数量为700多个,其中,副省级城市只有15个,青岛是其中之一。全国计划单列城市仅5个,青岛也是其中之一。
青岛还是中国最早开启现代化进程的城市之一,领风气之先。中国第一个有汽车的城市不是北京也不是上海,而是青岛,中国的第一条公路也在青岛。
2021年,青岛实现生产总值14136亿元,位列全国第13位、北方第3位。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不仅保住了在全国经济大盘中的位置,还实现稳中有升,占比提高到1.24%,殊为不易。但也要看到,与历史最好成绩相比,还有上升空间。
与此同时,城市间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走在前面的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城市都提出了高远的目标,追寻更瑰丽的城市梦想。同列的宁波、无锡、长沙等城市也正在谋划未来蓝图,心气高、干劲足,定位高、目标大。
宁波提出,坚决扛起锻造硬核力量、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元。
无锡提出,致力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在率先建设经济体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上走在最前列,成为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到2026年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台阶。
长沙提出,今后五年要在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全球影响力、全国竞争力、区域引领力、全省辐射力持续增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万亿元左右。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没有后路可退,青岛必须迎难而上。刚刚闭幕的市党代会明确提出,“在全国争先进位”。
无论是基于肩负的国之重任、叠加的国家战略机遇,还是资源禀赋和扎实的发展基础考虑,青岛都有责任、有底气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争先进位。
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叠加,为青岛提升城市能级拓展了战略空间。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重大平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为青岛汇聚全球要素资源、集聚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工作时,进一步拉高了标杆,提出一系列国家级任务目标——
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打造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争创国家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推动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入列,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争创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建设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深化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
这些目标任务实现了,青岛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作用就将进一步发挥,城市实力也将进一步增强,就能实现争先进位。
3、在全球彰显特色
特色彰显优势,特色塑造优势。在全球彰显特色就是要在全球彰显优势、塑造优势。
放在全球城市坐标体系中,青岛的特色是什么?如何彰显?
是制造。青岛头上有很多光环,制造之城、品牌之都是最为闪耀的光环之一。在海外,青岛制造的名气甚至比青岛城市的名气还要响亮,很多外国朋友都是因青啤、海尔、海信等青岛制造品牌而结识青岛、走进青岛、爱上青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下,青岛制造正在迭代升级,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政府工作报告做出进一步安排: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优先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是海洋。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是开启青岛现代化进程最重要的通道,是青岛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最重要的途径。市党代会把“活力海洋之都”作为未来青岛的两个城市愿景之一,着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好海洋这个特色,增创青岛发展新优势、新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打造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探索创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示范区,建设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
是港口。近现代以来,青岛的国际交往主要是通过港口、海路来实现的。大港、大城,是青岛最大的特色之一。目前,青岛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3亿吨、2371万标箱,分别跃居全球第4位、第6位,跻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为进一步发挥好青岛的这一特色,党代会报告提出,突出四个发展导向,其中之一就是“枢纽型”发展导向,还提出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目的就是要放大开放通道作用,深度链接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建设现代化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支持青岛港打造国际枢纽港,提升胶东国际机场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是宜人。青岛,地处黄海之滨,山、海、湾、城浑然一体,有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润,气候宜人,是一座极富人文魅力、自然资源禀赋极为优越宜人之城,让无数人为之倾倒。这里已经成为1000多万人的美好家园。
党代会报告将“精彩宜人之城”作为青岛的城市愿景之一,就是要发挥好这些禀赋,让城市更加适合人的心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打造世界一流湾区。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青岛的特色不限于此,需要深度挖掘和彰显,将特色进一步放大为优势。 找准了坐标,厘清了方位,设定了路径,剩下的就是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把目标愿景早日变成美好现实。
作者 | 观象君 编辑 | 长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