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压舱石” 农业农村现代化阔步前行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今后五年的十个方面工作之一,要“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落实,体现了青岛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

作为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格局,青岛全市十个区市中,七个是涉农区市。作为第一产业,农业是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增收致富的固本产业,是人民吃得饱、吃得好的民生产业,是“接二连三”、支撑发展的基础产业。广袤的地域、众多的农村人口,以及农业“压舱石”的地位,决定了青岛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时下,在岛城的乡野田畴,农民正抢抓农时进行农事劳作,田间地头一派春耕图景。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致力于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融合发展,青岛正鸣奏着乡村振兴“春之交响”。

提升农业“质”与“效”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是重点。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看,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例外。除了少数城市型经济体外,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发达经济体在现代化实现过程中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也正因此,我们提出高质高效推进农业现代化,笃定其是提升农业“质”与“效”的根本,是竞争力之所在。

在平度市白沙河街道毛家庄村的一块葱田上,一辆专用的自走式双行大葱移栽机正缓缓前进。4名演示人员坐在后排不断将葱苗压到传输带上,随着机械翻滚,传输带上的葱苗整齐地种植到田垄中。这台新型农机装备,能够在节省人力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5倍多。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从机械化种植到智慧大棚、从现代种业发展到数字农业建设,青岛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田野里不断集聚新动能。

“三农”稳,天下安。农业现代化,要守牢稳产保供、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农业生产安全底线,不断提升农田、种子和粮食生产的竞争力。

今年,青岛的目标是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2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300万吨以上,年内新建高标准农田21.7万亩,保障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菜篮子”稳定供给、丰富多样,推动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进试验推广一批名特优新作物品种,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

农业现代化,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项目管理理念,持续夯实乡村产业基础。今年,青岛还将出台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镇级重点打造蓝莓、茶叶、葡萄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区市重点打造油料、果蔬、饲料等8条百亿级优势产业链,市级重点打造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等2条千亿级集群产业链,进一步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能算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成。

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市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与城镇发展相比,农村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升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这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最直观的体现。

青岛提出要推进农村现代化,那么,何为现代化的农村?想来要与大众脑海里破旧衰败、环境脏乱、生活不便的传统模样“一刀两断”,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其新面貌。

在即墨区段泊岚镇,即墨区规划建设占地7.5万亩的“果香柳韵”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以非遗文化为特色,以无花果种植、加工为主,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通过“党建统领、产业支撑、生态宜居、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从“单兵作战”变“抱团共赢”,走出了一条乡村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带动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今年,青岛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片区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片区旨在抱团发展、整体提升,通过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彰显区域比较优势,推动片区产业、环境等整体发展。青岛将不懈投入、久久为功,用三年时间持续建设10个左右、具有全省全国影响力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农村,使之成为人们为之向往的美好家园,还需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岛将统筹实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三大行动,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推动农村改厕突出问题应改尽改、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以上,继续改造提升农村水、路、气、电、暖、讯等基础设施。同时,不断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从而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丰富农民“口袋”和“脑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

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首先要确保“不返贫”的底线。

近年来,青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精准施策,分层分类开展针对性帮扶,通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地就业、公益岗位、项目分红等一系列措施,确保2.1万脱贫享受政策人口脱贫不返贫。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西海岸联想佳沃蓝莓产业园作为全国最大的蓝莓全产业链基地,集生态农业示范、蓝莓采摘观光和农业科普教育于一体,蓝莓鲜果加工厂日加工量20吨、年深加工能力6000吨,园区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收入300多万元。

产业园带动了青岛西海岸新区10万亩的蓝莓种植,蓝莓产业收入16.2亿元,当地农民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

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需要在耕种之外,为农民找到更多增收渠道。

青岛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农民获得更多产业增值收益。4月28日,计划总投资226亿元的26个乡村振兴项目集中签约,随着这些大项目的落地投用,将实现更多的龙头企业落地青岛,为农民增收致富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农民富裕富足,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值得一提的是,青岛把培育高素质农民作为近年来重点工作,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线上培训、案例观摩、跨区域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订单式”“菜单式”“差异化”培育,今年计划培育高素质农民3330人。通过培训,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正在成长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融合“城”与“乡”

城乡差距的根源在于要素的不平等交换。城乡融合,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要素的双向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在双向畅通的环境下,让城市繁荣的要素能以较低成本进入乡村发展进程,让乡村资源要素与更大的市场精准对接,从而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青岛,即墨、平度、莱西“一区两市”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承担着探索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藩篱、激活要素流动的重要责任。今年,青岛将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土地活则城乡融。搞活土地要素,青岛将通过系统的改革创新,激发乡村活力的关键要素。

在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上,青岛将按照国家部署,完善“一区两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办法,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摸底调查,探索灵活用地模式,精准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青岛将在制度设计上提出一些创新举措,比如鼓励“一区两市”通过统筹运作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来增加村集体收入、确保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等。

在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上,青岛将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承包地有序流转,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释放农村土地价值。

无论是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标杆,抑或是实现乡村振兴,都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市人大代表、莱西市委党校教师熊丽娟提出,以人才驱动为引擎,加快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创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重要保证和关键变量,“吸引人才入乡,首先要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人才体制机制,以此提升优秀人才流入意愿和实际效用;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建立健全农业人才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要继续完善农村各类人才信息库,充实和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人才支撑体系内生动力。”

春来梦想拔节生长。青岛正以奋斗之姿,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伴随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青岛正向着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阔步前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