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一生、屡立奇功!追忆解放青岛领军人物邓龙翔的光辉一生

1949年6月2日,是一个永远值得青岛人铭记的日子,也是永远铭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日子。 73年前的这一天,随着隆隆的炮声,中国人民解放军追歼溃逃的敌军,直插青岛市区,中午12点,青岛宣告解放,迎来了崭新的篇章。而作为解放青岛的领军人物——邓龙翔,徐向前元帅曾称他是 “不怕死的硬骨头”,在迎接青岛解放曙光的战役中,他率部先后取得铁骑山、沙子口等战斗的胜利,为青岛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近日,记者与邓龙翔的儿子邓纯瑜取得联系,听他讲述父亲解放青岛的戎马岁月。

主动请缨 歼敌“保青”

近日,记者来到邓纯瑜的家中,回想起父亲邓龙翔的戎马岁月,今年68岁的邓纯瑜仍然记忆犹新。

邓纯瑜告诉记者,1949年初,在解放军的全线攻击下,山东境内除了青岛和长山列岛之外,已全部解放。当年2月,父亲邓龙翔任华东警备第四旅(以下简称“警四旅”)旅长。父亲上任时,正赶上胶东军区要组建“攻青”部队,父亲就主动请缨,要求率警四旅参加解放青岛的战役。中央要求保全青岛这座有着“东方瑞士”美誉的海滨城市。于是,激战主要在青岛外围展开。

而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青岛的驻军是第十一绥靖区刘安祺部,辖有陆军两个军,以及海军、空军等。“敌人自恃兵力较多,且有美军第七舰队的保护、美式装备的优势和多年经营的坚固防御工事,妄想‘长期盘踞,避免被歼’,迫不得已就‘破坏城市,撤离青岛’。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华东军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编入第三野战军序列,归山东军区指挥。为便于统一指挥,山东军区成立青(岛)即(墨)战役指挥部,许世友任指挥,谭希林任副指挥。 “1949年4月28日,中央军委同意对青岛进行威胁性攻击,给山东军区并华东局、粟裕和张震发了电报,这份电报是由毛主席亲自起草的。 ”邓纯瑜回忆,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率领解放军兵分两路,向青岛郊区守敌发起进攻。

9次拉锯战 攻下铁骑山

邓纯瑜回忆,1949年5月,父亲率领警四旅投入到解放青岛战役的东线作战。当时盘踞在青岛、即墨的国民党正规军、保安部队及海空军共7万多人,而我军当时有3万人左右,2:1的兵力差距悬殊。邓纯瑜说:“国民党守军由沧口至即墨城关设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以即墨城为中心,沿马山、盟旺山、莲花山、四舍山、铁骑山等制高点,组成以支撑点相连接的防线;第二道防线是西起城阳流亭,沿白沙河向东地带;第三道防线则设在沧口、李村地带。 ”

“铁骑山一战极为惨烈,经过9次拉锯战才拿了下来。”邓纯瑜回忆,在扫清铁骑山外围据点之后,1949年5月28日清晨,父亲指挥部分兵力向铁骑山发起攻击。经过持续4小时的反复争夺,解放军共发起3次以营为单位的冲锋,均未成功,部队伤亡惨重。但这时摸清山上守敌已由原来的保安旅换成了国民党正规军255师主力。于是父亲也进行相应调整,调集全旅4个团,并将旅直属火炮集中使用。在炮兵掩护下,于28日下午1点,第一次夺取铁骑山主阵地。然而,敌军也恼羞成怒,倾全力进行争夺。“为了能死守铁骑山,敌方以每人120块银元的悬赏,收买亡命之徒组成敢死队,光着膀子,手持冲锋枪反扑! ”邓纯瑜回忆,当时战斗异常惨烈,解放军防御部队伤亡惨重,有的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扑向敌人。当天夜里,父亲再次调整战术,任命侦察科科长赵桂先担任主攻任务。他们趁着月色,率突击队两个连夜间迂回穿插至铁骑山东南,从侧后对敌发起突击,一举拿下两座山头,端掉守敌的一个团部,一个炮兵阵地和两个连防御阵地。然后利用已攻占的敌人炮兵阵地,轰击铁骑山守敌,从敌侧后方配合正面强攻部队,一举攻下铁骑山敌人主阵地。“当时的战士,子弹用完了就用刀,刀没了甚至用石头,有的战士不顾性命,甚至咬下了敌人的耳朵。 ”边说着,邓纯瑜眼眶里泛起泪花。

善用兵法 解放青岛

“父亲爱读书,喜欢读兵书,作战的时候也会灵活运用兵法。 ”邓纯瑜回忆,拿下铁骑山后,敌人开始向市里溃逃,当时父亲就运用了《孙子兵法》来制定作战计划。

据警四旅随军记者傅正友回忆,当时解放军要通往沙子口共有两条路:一条是通车到达,但有敌军层层据点把守;另一条则是攀登崂山的崎岖山路,这条路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当时邓龙翔分析:“中国军事家孙武说,‘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当前决不能赶鸭子式地一味打追击战,而应该狠狠地击中敌腰,这个腰就在沙子口。 ”当时,大批敌军要向青岛市里溃逃时,邓龙翔考虑到,既要歼灭敌人主力,又要保护好青岛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因此采取了“击敌蛇腰”的战术,计划派赵桂先悄攀天险崂山、奇袭重镇沙子口,引敌“首尾互应”以达到聚歼的目的,随后,再以大队人马直逼青岛市。

6月2日凌晨3时,悄攀天险崂山成功后,邓龙翔率领警四旅十一团连夜占领了青岛以东约20公里的沙子口镇,切断了敌军从东部海上逃窜之路,随后率领部队向青岛挺进,由于青岛外围守敌均被击溃,市内敌人无心反抗,仓皇逃窜。“敌军首领刘安祺临走前本打算下令破坏城市,因此在青岛港安放了大量炸药,可因为父亲用兵神速,敌人没来得及引爆便纷纷从海上逃走了。 ”1949年6月2日中午12时,青岛正式解放,市民敞开大门迎接解放军,青岛这个被世人称为“东方瑞士”的美丽城市完好无损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幕后

父亲生前 战功赫赫

“1913年9月,父亲出生在江西吉安永阳镇邓家洼子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4岁时,奶奶就去世了。在亲友的资助下,父亲小时候曾读过两年私塾,但很快就读不起了,只好辍学。从7岁开始,父亲就跟着爷爷当挑夫,挑木炭等货物从江西吉安翻越崇山峻岭,一直走到湖南,以此养家糊口。 ”邓纯瑜回忆,1929年2月初,父亲参加了红军,成为红四军第28团的战士,这个28团是红四军的主力,是以南昌起义部队余部编成,其前身为大名鼎鼎的“叶挺独立团”。父亲不仅全部参加了五次反 “围剿”战役,还参加了长征。在长征过程中,父亲所在的红二师四团三连,参加了突破乌江、飞夺泸定桥、直罗镇战役等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战斗,可谓屡立奇功。

“1937年8月,因为抗日统一战线需要,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前线。父亲所在的115师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此战歼灭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名震中外。 1946年2月,父亲调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副司令员。 1947年2月,任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兼烟台警备区司令员。父亲还指挥了解放烟台的战斗。在解放战争中,有11万兵力通过烟台港口渡海,支援东北解放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父亲带出来的‘胶东子弟兵’。 ”邓纯瑜自豪地说。

“父亲是在1979年于北京去世的。虽然我们一家是江西人,但这么多年的风雨,早已深深爱上了青岛这片海。人民没有忘记我父亲,这让我们做子女的很感动。 ”翻开父亲遗留下的影像资料,邓纯瑜眼中闪着泪花,他告诉记者:“青岛的今天,是由无数战士的鲜血铺就出来的,我们铭记这段岁月,就是铭记这些英雄,铭记那段不应忘却的岁月。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