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烟台视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指示,为烟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四年来,烟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拼搏进取,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了一份厚实答卷。
在奔涌的时间长河里,四年不过如白驹过隙,然而若以一座城市的发展节点为坐标,四年来,烟台大地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发生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开启了一段又一段极不平凡的追梦征程。今起,推出“牢记嘱托走在前 勇担使命开新局·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报道,从高质量发展、国企改革、经略海洋、乡村振兴、文化事业、民生改善等方面,全面展示四年来烟台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烟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的生动实践。
历史的鼓音,总在时代转进的关键节点擂响。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烟台时强调,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新成就,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殷殷嘱托,为烟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不负厚望重托,烟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构建“1+233”工作体系和“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奋进新时代、塑造新优势、率先走在前,全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交出了一份厚实的“烟台答卷”。
当时间的指针再度指向四年前那一伟大时刻,让我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倾听这波澜壮阔的山海回响……
蹚出一条
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烟台时深刻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有效进展。”
牢记总书记嘱托,烟台坚持“三核”境界、格局、标准,新旧动能转换迈出坚实步伐。在市委“1+233”工作体系中,抓好动能转换正是两条工作主线之一。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质效明显增强——今天的烟台,正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夏日炎炎,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施工现场热浪滚滚,40多个工地全面吹响施工生产“冲锋号”。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标志性工程,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将整合山东落后地炼产能,发展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和谐、管理服务高效、安全环保的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为烟台乃至山东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正是随着裕龙岛炼化一体化等标志性引领项目的落地实施,烟台挺起了高质量发展的 “脊梁”:
万华全球研发中心扩建工程及孵化基地项目,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预计年底可建成投用。届时,这里将成为北方中国化工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东方航天港山东长征火箭公司商业固体火箭二期、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商业固体运载火箭总装测试中心、星河动力商业固体运载火箭创新研发制造基地三大项目全面推进,项目投产达效后,东方航天港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固体火箭总装测试基地。
艾迪精密工业机器人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内部恒温室装饰施工,可攻克国外对 RV 减速器的技术垄断,建成后可形成年产2万台工业机器人,50万台RV减速器的生产能力。
……
烟台,正以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引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起势。
在动能转换大潮中,产业是核心。烟台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梳理了绿色石化、清洁能源等16条重点产业链条,逐一制定实施方案,力争“聚链成群”,全面提升产业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体系的优化升级。
一个物理意义上的“链”,激发起产业重塑的“化学反应”:如今,烟台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2家企业成为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工业技改投资增幅连续保持10%以上,被国务院授予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生物医药、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快速裂变,成为今后五年烟台强力崛起的重要增长点。
一个个场景、一项项数字,见证了烟台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的积极贡献,也勾画出烟台高质量发展的壮美图景。
塑造现代产业体系新优势,在转型升级上率先走在前——黄渤海之滨的这片热土,激情洋溢,勇毅向前。
落实落细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关键是创新。
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视察。总书记强调:“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
句句恳切,字字千钧。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曾四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烟台,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未来产业。创新,已深植于城市发展血脉,引领烟台经济航船破浪前行。
见到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乔竹辉时,他正忙着与国家电网、电科院、山东鲁电集团商讨制定首个铝合金高压金具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标准制定出来后,将成为国内铝合金高压金具行业的第一个标准。届时,我们将拥有这个行业的绝对话语权。”乔竹辉说。
作为山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五家省实验室之一,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主要聚焦材料领域及绿色制造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材料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在烟台,一大批以此为代表的重大科创平台加速突破。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研院、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研究院、万华全球研发中心……一个个“重量级”的名字,成为烟台下好科技先手棋、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有力注脚。
“从0到1”的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在烟台荣昌生物医药园,新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同步加码推进。去年,这里研发出的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两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居全省首位,超过全省“十三五”一类新药上市总和。
翻开烟台科技创新“榜单”,一系列“省字号”“国字号”荣誉映入眼帘:万华化学、艾睿光电、杰瑞石油占据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榜单前三名; 绿叶制药“新冠病毒VLP疫苗研究与开发”等13个项目入选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苹果优质高效育种技术”等4项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中集来福士“自升式气体压缩平台关键技术”等15项技术成果荣获“中国好技术”称号。
企业是创新主体。围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这一首要任务,烟台加快构建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仅去年一年,就有550家企业进入高企培育库,858家企业分批次申报高企,26家高企入围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200强名单。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9.15%,居全省第三位。
科技引领未来,对待科技创新的态度,就是对待未来的态度。踏着创新的节拍,烟台以梦为马,大步向前!
深化改革
用足用好“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烟台最鲜明的城市底色。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烟台从一座滨海小城成长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什么造就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
是改革释放的强大活力,是开放开辟的广阔发展空间。
“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万华烟台工业园,鼓励万华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向前。
在这片改革前沿地,烟台牢牢把握总书记“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思维谋划发展大局,迎难而上,破局开路,用实际行动宣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信念。
——国企改革蹄疾步稳。以实施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为主线,将企业上市作为混改的重要途径,闯出一条国企高质量发展新路,培育形成一批体制机制活、创新能力强、资源配置优、运营效率快、发展质量高的现代化国有企业。
——园区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全面推动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6个省级化工园区、4个特色园区转型升级。同步推进园区招商体制改革,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完成混合所有制招商体制改革,成立16家股份制招商公司,累计组建各类创新中心40个。
——“放管服”改革迈向纵深。聚焦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精准发力,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扎实推进,“不见面”审批成为新常态, “掌上办事之城”变为现实, “政企通”服务企业全面铺开。
越来越多的“烟台经验 ”,被全国瞩目:去年,烟台构建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相关做法被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文通报表扬,一体化数据创新应用相关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推广。
开放,成就了烟台的昨天,左右着烟台的今天,决定着烟台的明天。打开开放大门的烟台,正以更加从容的姿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即将迎来三周岁生日的自贸区烟台片区,目前已探索形成18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三年间,这里累计新增市场主体2.2万家,以全市2‰的土地贡献了全市近1/3实际外资和近1/2外贸进出口。
烟台倾力打造的综合保税区、国际招商产业园、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蓬勃发展,带动双招双引不断提速。2021年,实际到位市外资金同比增长20.6%,引进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87个、增长43.5%,引进三类500强项目160个、增长24%。
烟台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塑造改革开放创新新优势,在动力变革上率先走在前。这座颇具担当勇气与探索智慧的城市,正以饱满的活力踏上新的征程,拥抱新的时代。
着力发展
让人民生活更上一层楼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视察山东时强调:“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烟台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心底、见诸行动,千方百计改善和保障民生。
发展是最大的民生。起笔于城市能级提升的“12335”格局构建,恰是着眼于建设中心城区新优势,通过一体推进新城建设、老城更新,更加注重产业导入、以城聚产,实现中心城区品质之变、形象之变、功能之变、产业之变。
其中,“一核突破”即突破芝罘;“两带提升”即提升滨海黄金旅游带,提升夹河生态景观带;“三环支撑”即快速路环线,步道环线,地铁环线;“三港协同”即空港、海港、陆港的协同;“五城驱动”即芝罘幸福新城、开发区八角湾新城、牟平新城、福山夹河新城、蓬莱新城。
5月13日,烟台黄渤海新区举行空天海装备智造城云端招商大会,首批四个项目签约入驻。空天海装备智造城位于黄渤海新区起步区、烟台中心城区西部核心区,“一城”串起八角湾新城、蓬莱新城、福山夹河新城三大新城,成为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倘若站上黄渤海新区的上空俯瞰,烟台五大新城建设正全力挺进:芝罘幸福新城聚焦都市经济,打造“山水中轴、仙境河谷”生态智慧新城;开发区八角湾新城聚焦科技研发,打造与制造业高度融合的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产业孵化高地;牟平新城聚焦生物医药,打造国际生命科学示范城核心引领区;福山夹河新城聚焦新能源汽车,打造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孵化基地;蓬莱新城聚焦绿色新材料,打造高端低碳新材料产业高地。以“五大新城”建设为牵引,一个产城融合发展的活力城区呼之欲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烟台锚定绿色发展,建立重大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保障机制,出台全国首部《入海排污口管理办法》,解决环境问题1.2万余个,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清理固体废物8100余吨,修复土壤6.63万立方米,生态环境更加宜居。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烟台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年均保持在70%以上。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再到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的用心解决,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风雨兼程,恰是风华正茂;击鼓催征, 再踏赶考之路。
刚刚结束的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确立了“走在前、开新局”的目标定位,明确了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为强省建设继往开来、跨越提升擘画了宏大远景图、勾勒了清晰路线图、描绘了生动场景图。
新起点,新征程。勇扛“走在前、开新局”光荣使命的烟台,必将当仁不让、勇创一流,劈波斩浪、奋楫争先,以全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的生动实践,回应总书记的如山厚望,担起 “三核”发展重任,写就新传奇,谱写新篇章!(YMG全媒体记者 高伟 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