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青岛这家公益助老餐厅坚持1627天为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市北区淮阳路,有一家专供70岁以上困境老人免费就餐的公益机构——日善堂。早上8点40分,当日轮值的13名志愿者便上岗了,洗菜、剁馅、和面、包饺子……今天的菜谱是大头菜木耳馅蒸饺,考虑到老人们的牙齿状况,志愿者们将饺子皮做成了油皮,即使带回家时蒸饺凉了,也不会变硬,老人也可以咬得动。

这是日善堂运营以来的第1627天,已经累计为周边独居、高龄、重残老人免费提供了12.4万余份健康午餐,解决了他们做饭难、吃饭凑合、孤独等问题,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既关注老人吃得好不好,也关注他们今天快乐吗

每个人都会老,关爱老年人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日善堂由青岛日善基金牵头筹建,成立于2018年10月,这是一家为70岁以上困境老人提供免费健康餐食的素食助老公益餐厅。这里全年无休,一周七天提供不同的午餐,餐食以蒸煮为主,少盐少油,营养健康,适合老人胃口,解决了社区内独居老人、高龄老人、重残老人的做饭难、吃饭难问题。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日善堂也提供上门送餐服务。

每天11点左右,老人们穿戴整齐,散步而来。在这里,他们收获了友谊,也收获了快乐。日善堂不仅关注老人的温饱问题,还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每天饭前,志愿者们都会带领老人扭秧歌、做手指操、唱歌,老人们的笑声合着欢快的音乐声感染着每一个志愿者。

日善堂发起人之一、日善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刘笑蕾说:“这个年纪的大部分老人都患有神经衰弱。四年前,日善堂刚刚成立时,当我问老人们是否有失眠情况时,几乎所有老人都举起了手。而现在大部分老人都说自己睡得很好,因为在这里他们结识了‘老伙伴’,也有了年轻人的陪伴。”

365天不打烊,志愿者轮流上岗

“我老伴走后,我自己每顿饭都凑合,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不是不会做,而是自己一个人不想折腾。自从家门口有了日善堂,我的生活彻底改变了,精神气又回来了。”76岁的陈女士是日善堂的首批服务对象。在日善堂,像陈女士这样的老人比比皆是。正因如此,日善堂全年365天不打烊,为老人们提供一个排遣孤独的地方,在这里,那些无处诉说的话语都有人倾听。

日善堂内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实行一周七天店长轮流制,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郑艳华是日善堂的一名志愿者,也是周一的值班店长,每个周一,她准时来到餐厅帮忙,几乎从未缺席。她说:“看着这些老人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父母,尽孝心也是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在她的带动下,她的许多亲朋好友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郑艳华都记不清带来了多少人。“午饭前带老人做手指操的志愿者王瑶是我孩子同学的妈妈,那边那位志愿者是我孩子的好朋友……”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日善堂以持续不断的爱心行动,搭建了一个日行一善的公益平台,号召着更多有爱的人一起加入到关注老人的公益行动中。从最初靠几名发起人带动身边的朋友做志愿服务,到如今志愿者参与21724人次,志愿服务小时累计112289小时。志愿者们有的出资、有的出力, 以自己的方式献出爱心,体悟奉献的快乐。

他的家只有五平米,去世后却捐出2000元

志愿者们的奉献让老人们倍感温暖,而老人们的举动也感动着志愿者们。

80岁的丁晋祥是一名独居的贫困老人,独自住在一个只有五平米的小屋里。日善堂的志愿者们了解到,丁晋祥年轻时遭遇意外被炸伤左眼,因残疾陷入深深的自卑和孤独,从此他们就把老人的日常起居、衣食住行记挂在了心里。日善堂的生活使丁晋祥慢慢恢复了自信开朗,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

每天午饭前,日善堂都会点名。有段时间,志愿者们发现丁晋祥已经几天没来食堂吃饭了,打听后才得知老人因为喉癌晚期住进养老院了。由于疫情,志愿者焦急却无法前去探望,直到老人弥留之际,才让养老院联系了志愿者们去见了最后一面。“他一直把日善堂当作自己的家。”刘笑蕾说,“ 老人去世后,他的弟弟给我们送来了2000块钱,说是老人省吃俭用留下要捐给日善堂的。大家都哭了,我们为老人协调好了义眼,却永远等不来他了。”

目前,青岛共有两个日善堂,分别坐落于市北区淮阳路13号、李沧区正定四路8号。为了温暖更多老人,今年6月底,日善堂将在李沧区君峰路开设分店。同时,崂山区日善堂也会在近期落地运营。刘笑蕾说:“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够加入我们,让爱心不断扩大,惠及更多老年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