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7日讯 为期一个月的“海信的B面”科技展即将落下帷幕。智慧城市、精准医疗、商用显示、芯片等10个海信B2B产业版块的代表产品在展览上悉数亮相,展示了海信黑科技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国企业在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国产化替代进化之路。从最初的跟跑,到一步步技术攻关实现并跑,再到如今在个别产业领域实现领跑,中国企业正在成为引领全球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从国内市场的艰难开拓,到走出国门逐渐被海外市场认可,中国企业正在越来越多领域问鼎全球“隐形冠军”。
从跟跑到领跑,诞生越来越多“全球首台”
在“海信的B面”科技展上,参观者多会被一台“电视”吸引。不过与电视不同的是,画面上显示的不是电视节目,而是医院的手术场景。“这是我们今年刚刚发布的新品——全球首台Mini-LED医用内窥显示器。”海信医疗的工作人员通常会自豪地向参观者如是介绍。
目前,全球高端医用显示器市场仍然以索尼最强,而海信的这款产品恰是中国企业尝试在医用显示领域超越索尼的一次有益尝试。海信率先将新一代显示技术Mini-LED引入医用显示器,解决了手术场景下暗场出血点为黑色、层次感差的痛点,保障图像还原的真实性与呈现的清晰度,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引领行业进入高动态内窥显示时代”。
技术创新之路没有坦途,更没有捷径。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难度几何级提升的“打怪升级”之路。只有海信的工程师自己知道,为了开发出这个“全球首台”,他们遭了多少罪。
2014年,海信开始投入医用显示器的研发,并在2016年推出第一代26英寸2K产品。随后,32英寸4K产品、55英寸4K多分区背光控制内窥显示器产品陆续问世。但越深入行业,海信发现的痛点也越多。于是,工程师将希望寄托在了在分辨率、动态范围、色域覆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突出优势的Mini-LED技术上。
尽管已经有了多年的医用显示产业经验,但难度和问题还是远超预想。终于,经过10个月研发,在克服了无数个难题,满足了无数个几近苛刻的要求之后,全球首台55英寸Mini-LED医用内窥显示器得以问世。
在海信,每一个B2B产业都至少经历了长达10年的技术孵化,成百上千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才造就了海信在B2B产业领域的技术护城河。智能交通领域,海信在城市智能交通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国内第一,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全国169个城市;以海信CAS(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为代表的精准医疗产业,目前已服务全国百余家三级及以上医院,服务2万余例患者;海信彩色超声产品HD60泰山系列填补山东省空白,在30多家三级医院开展临床使用,累计诊断病例5万多例。海信商用空调稳居国内多联机市场第一位;在光通信领域,目前在5G基站中高速率的芯片应用数量最多的就是25G DFB激光器芯片,这款芯片覆盖从-40℃到90℃的宽温区的工作,对芯片的整体设计、制造和工艺要求非常高。经过3年的时间,海信自主研发成功这款高端芯片,该系列芯片国产化方案的推出,大幅度压缩了整机模块的成本,同时保证了整个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在越来越多领域,海信将向领跑全球发起冲击。
从国内到海外,一步步获得全球市场认可
智能交通作为海信发展时间最长B2B产业,尽管已经为人熟知,但今年以来的新动向让参观者再次眼前一亮。
“随着埃塞项目的落地建设,海信智能交通进入了出海发展的新阶段,也引领中国智能交通企业进入 ‘整体系统出海,输出技术模式’的时代。”展览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将这个海信引以为傲的B2B产业出海项目介绍给参观者。
国产替代产品不仅技术的攻关不是坦途,开拓市场也绝非一帆风顺。事实上,落地应用难被公认为国产替代中国企业在高科技国产替代创新产品开发上面临的关键痛点之一。每一个中国科技企业几乎都遭遇过临过与进口产品同台竞技时,即便自己的产品在各项指标和性能上不输进口产品,但客户却仍抱疑虑的经历。国内市场尚且如是,更毋庸说海外市场。
上世纪90年代末,海信涉足智能交通业务时,国内智能交通市场由西门子、泰科等国际巨头把持,单单一台信号机就售价十几万元。海信刚刚开始推广产品时,也屡屡碰壁。直到2005年,北京数字奥运工程智能交通项目中,海信以领先20分的成绩战胜西门子中标,情况才大幅改观。此后,在一场又一场实战中向客户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之后,才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从技术受制于人,国内市场被国外巨头垄断,到如今以海信为代表的中国智能交通企业向世界输出技术,无疑意味着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为海信B2B产业的重要一环,海信商用显示也在加快拓展海外市场。海信公布的数据显示,海信商用显示自2019年进入海外市场,近两年规模实现了突破式增长,两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56.5%。此前,巴黎圣日耳曼足球俱乐部的主场巴黎王子公园球场LED屏幕带和计分大屏幕,位于香榭丽舍大街的球迷商店,英国的BP石油连锁加油站,波兰的KFC连锁餐厅,挪威的国家冰球场和奥斯陆艺术中心,都有海信商用显示屏的身影。
加码布局,在更广阔领域发力
B2B产业是海信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海信未来在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布局的重要方向。随着技术积累的日益深厚,海信正在更多领域进行更深的布局。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芯片便是其中之一。依托20多年的积累,海信在芯片产品布局上持续加码。今年1月,海信在北京正式发布国内首颗自研8KAI画质芯片,填补国产化超高清画质芯片的空白。该芯片通过8K人工智能感知处理,可根据用户视觉重心进行深度学习和画质处理,并在人眼感知最敏感的清晰度、对比度、色彩、运动流畅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已经在整机产品上实现应用。
不只是老本行画质芯片。海信在屏端控制芯片上也已形成市场优势。海信研发的屏端控制芯片全年出货量超过5000万颗,全球占有率超50%,稳居全球第一。此外,面向巨大的智能家电产业应用需求,海信也已在智能化应用核心的SoC(系统级芯片)上有所布局。
在精准医疗领域,海信前不久宣布再投5亿元推进医疗技术预研和产业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海信并购了日本三电,进军车载空调领域;在智能网联汽车上,海信瞄准智能座舱、车路协同等领域,做汽车企业的供应商……以“技术立企”为企业座右铭的海信,将会在越来越多领域书写国产替代的故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