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中国”百强团队青岛理工大学“青春研农”调研队赴齐河县调研

8月11日至8月17日,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调研中国”百强团队青岛理工大学“青春研农”调研队赴“黄河粮仓  生态齐河”德州市齐河县开展调研活动,本次调研的题目是“守望与期盼:农村地区土地荒废与年轻劳动力流失对农业粮食问题的影响”,调研题目紧扣国家乡村振兴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战略,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入接触和思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优势。团队由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宋玉文担任指导教师,本科生张煜晨等8人参加。

红心向党,齐心为民

本次调研选取了齐河县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和村落,先后走访齐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焦庙镇周庄村、焦庙镇荷香别院社区、赵官镇大徐村、赵官镇大马头村、赵官镇银杏社区、马集镇潘庄村、黄河文化博物馆群等地。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通过深入田间地头,采访当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感受到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齐河县乡村振兴战略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在与村干部及村民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当地村民主要通过基层党组织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第三方企业或国企,每亩地每年可获得900-1600元土地流转费或分红补贴,部分村落甚至已经实现了100%土地流转,齐河县的土地流转已然走在了时代前列。            

大徐村村支书徐加强告诉队员们:“土地流转开始阶段,农民对土地流转抱有观望心理,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村干部便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推动了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另外,我们也积极推动基本农田之外的其他农田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努力提升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

赵官镇组织委员徐加强还带领队员们参观了大马头村村史馆,介绍了村里一艘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的红船,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扎根于红色文化的齐河县基层党组织的力量。

已经是预备党员的陈睿敏同学,颇有感慨:“这次齐河调研,深深感受到基层工作的艰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在土地流转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红心向党,齐心为民,是齐河打造的红齐品牌,也让我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党课。”  

黄河粮仓,粮食安全

本次调研的重点是农村土地荒废与年轻劳动力流失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问题,调研发现,齐河县作为黄河粮仓,不存在土地荒芜的现象。这是因为,从地方政府精准施策到老百姓的土地情结,都使得土地荒芜现象不可能存在,此外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也给农民在现实操作层面提供了解决方案。             

齐河县委组织部范增智科长为队员们解疑答惑:“我们全面推行“供销社+国企+乡镇联合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联农带农服务模式,积极引导支部领办合作社、镇级组建联合社,整合外出务工农民流转的土地,推动土地连方成片,统筹调配农机设备,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粮食的产量不减反增,作为黄河粮仓的齐河县稳稳扛牢了‘粮袋子’。”

一周的调研让队员们拨开云雾见天日,彻底解开了心中的疑团。“齐河县已经进行了比较成熟的探索,从基层党组织引导、市场化力量介入、土地流转到产业结构升级均在往模式化探索的道路上发展,这让我的内心感到一种中国力量!”本次调研队的队长张煜晨说。

黄河力量,家乡情浓

8月11日,适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合创新中心在青岛理工大学成立,青理学子致力于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本次调研队中有四名同学来自于齐河县或德州市,他们对母亲河黄河和故乡齐河都抱有深深的感情。黄河之畔的齐河水草丰美,绿树成荫,鞋底的泥土让他们脚下更加坚实。            

本着反哺家乡的初衷,队员们主动运用在青岛理工大学学习的计算机、自动化、外语等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际行动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青理力量。在齐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主动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探讨,在种子用量、喷灌面积、自动化机械播种、无人机喷洒农药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农业数字化的可行性建议。在镇村走访过程中,队员们更是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探讨土地流转的现状和措施,陈睿敏同学还主动与农民朋友交流分享学习使用计算机的经验心得。

队员们还参观了黄河文化博物馆,学习黄河历史文化,在参观过程中,队员穆雨婕说:“虽然生在黄河边,但对母亲河却知之甚少,这次参观让我对黄河之所以叫母亲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次调研队员之一崔鸿宾,土生土长的齐河人,在黄河岸边调研时感叹:“站在黄河畔,此时此刻,我感受到了我的家乡齐河力量、母亲河黄河力量以及中国力量!毕业后,我要回到齐河,用自己在青岛理工大学所学的自动化专业,为家乡的数字化农业贡献一份青理力量!”

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积极引导同学们用脚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深入基层的实践中感知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实践中探索真知提升自我,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文/宋玉文 张煜晨 通讯员/王妍)

责任编辑:杨海涛

分享到 分享